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四川省核盘菌的种群结构,为病害防治和抗病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我们于2003~2004年在四川省10个地区23个县不同寄主的菌核病植株上采集菌核样本,经分离、鉴定选取代表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菌丝体亲和性测定、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电泳分析,其结果如下: 以油菜为供试寄主,对四川省10个地区23个县8种寄主的105个核盘菌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的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对供试油菜品种均能致病,但菌株间所致病斑大小明显不同,因此病斑大小的差异是致病性分化的体现,这证明核盘菌种群内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这种分化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和寄主来源都没有明显的关系。本试验研究了4种方法(9种处理)对致病性测定的影响,各方法(处理)都能根据病斑大小区分出菌株间致病性的差异,但用菌丝圆片在离体叶片上不穿刺接种是最为简便易行快速可靠的测定方法。致病性测定时所选取的叶位及穿刺部位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15℃~25℃为核盘菌致病性测定的适宜温度。 80个供试菌株在Modified Patterson’s medium(MP培养基)上两两配对后,可划分为63个菌丝体亲和群(MCGs),其中52个菌丝体亲和群(MCGs)是由单个仅与自身亲和的菌株组成,最大的菌丝体亲和群(MCGs)也仅含有4个菌株,这说明核盘菌种群内存在多种菌丝体亲和性。同一亲和群(MCGs)内的菌株与不同亲和群菌株配对的表现型并不完全相同,菌丝体亲和群(MCGs)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寄主来源及致病性的关系均不明显。在PDA培养基和MP培养基上都能根据交互地区的菌丝反应判定出菌株间的亲和情况,但比较而言,MP培养基是测定核盘菌菌丝体亲和性更好的培养基。另外,由于在PDA培养基上交互地区无菌丝生长并形成空白带或者出现比非交互地区薄的菌丝带的情况并非只特异出现在种间菌株的配对中,所以直接将菌株在PDA培养基上配对的结果用于区分核盘菌的近源种具有一定局限性。 不同寄主来源、不同致病性水平、不同菌丝体亲和性表现的核盘菌菌株间的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条带出现及分布相对稳定,仅某些弱带在不同菌株间出现的频率、染色强度或迁移距离有一定的变化,反映出了种的特征和种内的异质性,在分类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电泳分析可作为核盘菌分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一个生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