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降低马铃薯主产区黑痣病的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本文对氨基寡糖素、嘧菌酯、噻呋酰胺及氨基寡糖素与嘧菌酯复配等药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旨在筛选出最佳的药剂防治方案,为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生长和发病情况影响研究发现,造成伤口后接种病菌发病最快,潜育期8d,发病率77.77%;无伤接种病菌,潜育期9d,发病率66.66%;接种在种薯切口处潜育期19d,发病率49.99%;土壤拌菌,潜育期32.5d,发病率33.33%。 通过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发现,3%氨基寡糖素水剂与250g/L嘧菌酯悬浮剂复配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强,EC50为0.9217mg/L。4种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表现为:氨基·嘧菌酯>噻呋酰胺>嘧菌酯>氨基寡糖素。 通过对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张家口市康保县和沽源县马铃薯黑痣病田间药效研究发现,3%氨基寡糖素水剂与250g/L嘧菌酯悬浮剂复配使用,沟施用量分别为300mg/L、2500mg/L,叶面喷雾用量分别为18.75mg/L、83.34mg/L,出苗45d后连续喷雾两次,防治效果最佳,对茎黑痣病防治效果在63.38%~71.61%之间;对薯块黑痣病防治效果在77.98%~88.02%之间;增产率在9.36%~22.11%。因此,推荐生产上使用生物农药氨寡糖素与嘧菌酯复配防治马铃薯黑痣病,使用浓度的比例还有待更深一步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