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在中国文化史上,被尊称为“亚圣”,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大师。孟子之学,上承孔圣,下启百代,在儒家道统中居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孟子从“性与天道”的高度发展了道德人学思想,提出了一套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以天人合德为论证方式、以内圣外王为实践途径、以君子圣人为人格思想的道德人本主义人学理论,将孔子的人道观发展为一套系统的道德人本主义和理想主义学说。孟子对儒家学派的贡献就在于他在人类的思想史上第一次发明并系统地阐述了道德理想主义思想,揭示人类道德理性之自觉。孟子不仅继承捍卫了孔子学说,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权有度,发展了孔子的道德人学。他对王道理想的诠释,对圣人标准的修订,对民贵君轻的议论,对天爵人爵的分析,对“士”群体客观价值与主体人格的强调,较之孔子道德人学的“中庸”特色,显露了更多的平民性和进步性。本文主要阐述其道德人本主义和理想主义,第一次昭示了人类对道德理性之自觉。孟子认为,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所在。道德实践本于天道之所必然和人道之所当然,它具有既内在又超越的绝对价值。一个人实现了道德圆满,他便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一个社会,如能按照道德原则去组织和建设,这个社会就是最符合人道理念的社会,因而是最理想的社会。按照道德原则去修身做人,叫做“内圣”;按照人道理念去平治天下,即为“外王”。“内圣外王”是孟子道德人本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的最高境界。本文从孟子的“人性论”、“人格论”和“王道论”三个方面着手,对其道德人本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内在逻辑结构进行探讨和论证。第一部分“人性论”主要是论证孟子的性善论的发明,旨在揭示孟子道德人本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理论基础,以及“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人格论”,主要论证孟子的理性人格,展现孟子对“君子”的道德要求,圣人风范和圣人境界观和孟子对“士”的文化使命、道德责任要求。主要反映了孟子道德理性主义的“内圣”之学。第三部分“王道论”,主要论证孟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揭示了孟子道德人本主义对理想社会蓝图的设计,它集中展示了孟子的“外王”之道。从而,全面揭示孟子及孟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文化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