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参数指标重建东海闽浙沿岸沉积有机质的组成变化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uxian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缘海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过渡区,有大量的陆源物质输入,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东海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关于其物质来源的研究是东海乃至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论文以采自东海陆架区的DH5-1、DH6-2、DH6-3和T08岩芯的柱状沉积物样品为研究材料,在前人对东海物质运移和分散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多参数指标法研究了东海沉积有机质在百年时间尺度上的组成变化和多参数指标在千年时间尺度岩芯中的分布。我们对DH5-1、DH6-2、DH6-3岩芯进行了总有机质TOC及其δ13C和C/N、长链正构烷烃、浮游植物标志物(甾醇和烯酮)和GDGTs化合物的含量和沉积通量及其相关指标分析,并分别利用基于δ13C、TMBR和BIT指标的二、三端元混合模型定量重建了该海区过去一百余年的陆源有机质输入比例变化。结果显示,三个岩芯中TOC含量以及各种生物标志物的沉积通量均呈现DH6-2>DH5-1>DH6-3的趋势,表现出由近泥质区向陆架区递减的趋势,符合东海的物质运移和分散模式。近一百年来,三个岩芯中长链正构烷烃∑(C27+C29+C31)、浮游植物标志物∑(B+D+A)、crenarchaeol和Branched GDGTs的含量和沉积通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都呈增加趋势,说明该海区近百年来的沉积环境比较稳定,且陆源和海源沉积有机质输入都呈增加趋势。DH5-1、DH6-2和DH6-3岩芯中总有机质δ13C指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1.5-20.9‰、-21.82-21.38‰、-21.31-20.72‰,BIT指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320.059、0.0330.056、0.0260.051。δ13C值和BIT值都较小,接近于海源端元值,显示该海区的沉积有机质以海源沉积为主,陆源输入有机质所占比例较小。除DH6-3岩芯的δ13C指标以外,δ13C、TMBR和BIT指标在三个岩芯中的变化均显示80年代以后陆源有机质输入比例明显下降。基于总有机质δ13C、TMBR及BIT指标的二端元混合模型的计算结果也表明,该海区沉积有机质主要以海源输入为主,但由不同指标估算的陆源有机质输入比例结果并不相同,由δ13C和TMBR指标计算出的陆源输入比例比较接近,而由BIT指标算得的陆源输入有机质比例远远小于由δ13C和TMBR算得的结果,关于BIT指标估算结果偏低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三端元模型结果也显示该区沉积有机质以海源输入为主,DH5-1岩芯中海洋来源有机质占总沉积有机质的4787%,陆源高等植被碎屑来源有机质输入比例为9.738%,陆地土壤来源有机质输入比例为3.56.5%。DH6-2岩芯中三种来源有机质占总沉积有机质的比例分别为5886%、1230%和3.66.2%。DH6-3岩芯中三种来源有机质占总沉积有机质的比例分别为4980%、1634%和2.85.6%。对T08岩芯中总有机碳及其δ13C、微生物标志物crenarchaeol和BranchedGDGTs的含量和沉积通量的分布的研究结果显示:TOC的含量变化范围为0.350.86%,从底层到表层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显示从过去到现在总的沉积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总有机质δ13C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2.42-21.51‰,呈现从底层到表层波动减小的趋势,显示从过去到现在陆源有机质输入比例整体上是增加的;BIT指标的变化范围为0.0290.059,从底层到55cm深度的BIT值呈波动上升趋势,55cm至表层则呈下降趋势,显示从过去到现在该海区的陆源土壤有机质输入比例先增加后减少。
其他文献
水冷却双传动行星球磨机是在现有各种球磨技术基础上开发出的、集超细粉磨和混合于一体的粉碎设备,提高了粉磨效率,降低能耗,使获得的超细粉体粒度细、粒度分布窄、精度高,又
赤潮是当前全球性的海洋环境热点问题。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是我国近海海域常见的赤潮藻种,当前对东海原甲藻在各种胁迫环境下的分子适应机制研究不够深入。
湖北省大冶市毛铺富农原生态农林牧专业合作社团支部简介:  湖北省大冶市毛铺富农原生态农林牧专业合作社团支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基层团建工作,他们以“领头雁”基地、“龙凤山电商平台”、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为依托,开展创业青年培训活动增收致富,发挥电商平臺标杆作用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团结凝聚青少年扩大团的影响力。  合作社团支部充分利用基地的现有条件和成功经验,吸纳了20余批次300余名创业青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