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于损伤处移植周围神经或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能够促进神经元的存活及轴突的再生,海藻酸钡微囊的免疫隔离效应使得异种移植成为可能。本实验将家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微囊化后移植到大鼠SCI处,观察其对脊髓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家兔双侧坐骨神经制成组织细胞悬液,低速离心后与1.5%海藻酸钠溶液混合并喷入20mmol/L的氯化钡溶液中制成微囊化坐骨神经组织细胞;同法制备不含神经组织细胞的海藻酸钡空囊。80只成年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空囊组和微囊组四组:正常组为5只;其他三组每组各25只大鼠于T10左侧半横断伤后,分别植入明胶海绵、明胶海绵吸附的空囊及明胶海绵吸附的微囊化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术后1、3、7、14及28天每组各5只大鼠,4%多聚甲醛经心-升主动脉灌注后取出损伤部位脊髓标本;正常组大鼠则取相应节段脊髓。石蜡包埋后切片,行HE、Nissl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生长相关蛋-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和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200,NF200)的表达情况,并采用Tarlov和BBB评分法对大鼠左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SCI后神经元数量减少,尼氏体脱失、溶解;术后第14天时Nissl染色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胞体增大,以微囊组为显著(P <0.05);第28天时微囊组尼氏体基本恢复正常(P <0.01)。SCI后第1天GAP-43免疫组化染色即出现阳性,呈棕黄色细小斑点状,以后逐渐增多、增大,第14天时表达至高峰,微囊组与对照组、空囊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1);至第28天时则减少,但微囊组仍高于该两组(P <0.05)。SCI后,随时间的推移,NF200阳性神经元的体积密度(Vv)、数密度(Nv)和表面积密度(Sv)均增加。Sv在第7天时、Vv和Nv在第14天时,微囊组与对照组、空囊组比较有差异(P <0.05);到第28天时微囊组的Vv、Nv和Sv都高于另两组(P <0.01)。大鼠左后肢运动功能亦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以微囊组恢复最好。结论 微囊化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和神经再生具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