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主要的致残和死亡原因之一,早期研究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动脉管腔的狭窄或痉挛引起远端组织和器官的缺血或梗死,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组织特性及生物力学改变等原因才是导致斑块破裂,继而发生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早期诊断动脉硬化以及评估斑块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其组织学特性关系密切,一般认为典型的易损斑块由大脂质池、薄纤维帽、高浓度巨噬细胞及少许平滑肌细胞或胶原等成分组成。另外巨噬细胞滤过、炎症细胞聚集、纤维帽的酶降解、血管新生、血流动力学高压力和神经激素调节等因素的增加也易于促进斑块破损。近年来,通过研究证实斑块的生物力学特征也是影响斑块的稳定性的重要原因之一。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是近年来研究心血管壁运动功能的一种新技术,以斑点跟踪技术做为主要原理,与超声像素的空间相干、跟踪技术及周期监测等技术相结合,获得空间定位成像信息,得到其运动速度和方向的变化曲线。VVI技术的优点在于:不依赖多普勒原理,不受角度的影响,不受动脉搏动引发的摆动影响,提高了检测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目前,应用VVI技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的力学方法学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以往的研究大多局限于血管短轴切面各种参数变化的研究,但是对长轴切面各种参数变化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SIEMENS ACUSON Antare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80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利用VVI技术分析同一斑块不同部位的参数变化规律,以及对比同一斑块长轴及短轴切面各取样点的参数变化,与斑块的组织学特性结合,力求全面深入的研究影响斑块的破裂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短轴方向肩部Smax最大,主要与肩部受剪切力和高正应力有关。斑块长轴方向Smax近心端肩部大于远心端肩部,与近心端为高应力区,以及近心端组织学特性相关。溃疡斑和混合斑近心端与远心端Smax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斑块形态有关,也与斑块内部组成成分有关,软斑近心端与远心端Smax有统计学差异,可能与所选软斑形态规则、质地均匀有关。溃疡斑和混合斑长轴及短轴切面肩部、顶部及基底部各取样点应变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溃疡斑长轴方向受力复杂有关,还可能与溃疡斑和混合斑形态不规则,内部组成成分分布不均有关。软斑长轴切面肩部应变大于短轴切面大于长轴远心端可能与理论力学上认为复杂应力主要作用区域为斑块上游(斑块近心端,靠近斑块边缘)区域,以及本次试验短轴切面取斑块最大厚度单层切面有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次研究样本量少有关,有待于扩大样本量后进一步研究。斑块长轴方向溃疡斑Smax均大于软斑和混合斑,这与以往研究证实溃疡斑是最易损斑块相符。目前,VVI技术对评价动脉斑块稳定性方面已有不小的发展,但主要应用于血管短轴切面,而在长轴方向上的临床应用尚少有报道,本次研究样本例数较少,初步结论还需要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得出结论:(1)VVI技术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同位点进行精确的定位力学分析,评价斑块的稳定性,从而全面、彻底的揭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规律,且其具有无创、便捷等特点,VVI技术已成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生物力学特征改变的可靠方法。(2)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轴方向上受力复杂,通过VVI技术分析长轴方向各位点的生物力学变化,可为进一步分析斑块的稳定性提供量化指标。(3)通过VVI技术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短轴方向肩部、顶部、基底部各位点生物力学参数的改变,可反映斑块受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