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淋巴瘤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起源于淋巴系统,可发生在淋巴结以外的任何器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约占所有淋巴瘤的30%。患者通常会因为单处或多处的淋巴结肿大或在结外部位发现进行性增大的肿块而就诊。按照起病部位,可将DLBCL分为结内DLBCL和结外DLBCL。有报道发现结外、结内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差异,结外淋巴瘤的患者往往有年龄大、肿瘤负荷低、临床分期早等特点。另外,对于结外、结内DLBCL患者的预后有争议,有研究发现DLBCL结内、结外患者的预后无差异,也有报道认为结外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优于结内。本文确定了DLBCL这一组织学类型,回顾性分析了我中心原发结外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结外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就诊于我中心的初诊为DLBCL的患者共114例,排除16例(包括原发纵隔DLBCL、由惰性淋巴瘤转化成DLBCL、既往有恶性肿瘤病史及失访的病例),对61例结外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存状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37例原发结内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同期比较。生存分析的主要终点是总生存期OS(Overall Survival,OS),定义为组织学诊断日期开始至已知的任何原因的死亡或末次随访日期终止之间的持续时间。数据结果应用R 3.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使用卡方检验,理论频数小于5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为0.05,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把单因素有意义的变量放入多变量回归分析模型里面,绘制Kaplan-Meier生存分析曲线,使用log-rank test对比分析生存曲线。结果:1.原发结外DLBCL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61岁(38~78岁),原发结内DLBCL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55岁(23~77岁);原发结外DLBCL患者的平均年龄59岁,原发结内DLBCL患者的平均年龄54岁。2.原发结外占总人数的62.2%(61/98),原发结内占37.8%(37/98);原发结外DLBCL常见的发病部位依次是胃肠道45.9%(28/61)、鼻腔11.5%(7/61)、乳腺8.1%(5/61);3.原发结外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Ⅰ/Ⅱ期占63.9%(39/61),原发结内DLBCL的患者Ann Arbor分期Ⅰ/Ⅱ期占32.4%(12/3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8);而其他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ECOG评分、Ki-67、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LDH)、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使用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和细胞来源,两者(结内和结外)没有统计学差异。4.原发结内、结外DLBCL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是62.2%和63.9%(p=0.9)。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IPI评分>2分、ECOG评分≥2分、Ann Arbor分期Ⅲ/Ⅳ期、β2微球蛋白升高、LDH升高、不使用R、未达CR与原发结外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6.多因素分析显示:不使用R、未达CR是原发结外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不良指标。结论:1.原发结外DLBCL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中位发病年龄均大于原发结内。2.原发结外DLBCL患者以早期起病为主,Ann Arbor分期集中在Ⅰ/Ⅱ期。3.原发结外DLBCL患者和原发结内DLBCL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没有明显差异。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IPI评分>2分、ECOG评分≥2分、Ann Arbor分期Ⅲ/Ⅳ期、β2微球蛋白升高、LDH升高、不使用R、未达CR与原发结外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5.多因素分析显示:不使用R、未达CR是原发结外DLBCL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