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比较分析我院近1年诊治的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患者痛与不痛型的人群分布、诱因情况、表现差异,探究疼痛症状在BMS各类型中的意义,为BMS的诊疗提供新思路,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做基础。方法:文献学习并制作BMS患者信息问卷及患者焦虑、抑郁量表。回顾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4月期间来我院黏膜专家门诊就诊且诊断为BMS的患者症状、病史、相关问卷内容及临床体格检查内容,根据患者是否有疼痛症状将其分为疼痛组与非疼痛组。用Excel2010整合数据信息,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回顾BMS患者461例,根据标准排除2例患者,纳入研究459例患者。疼痛组347例,非疼痛组112例。其中,196例患者完整收集BMS信息问卷,疼痛组为165份,非疼痛组为31份;169例患者完整收集焦虑、抑郁问卷,疼痛组为141份,非疼痛组为28份。2.两组的主要患病人群中位年龄相似(疼痛组:51.01±13.08,非疼痛组:52.32±13.32,P=0.800);男女性别比例有差异(疼痛组:1:4,非疼痛组:1:2,P<0.01);两组的症状评分有差异(疼痛组:5.25±2.48,非疼痛组:3.87±2.50,P<0.01);两组的焦虑评分无差异(疼痛组:6.33±4.24,非疼痛组:5.11±4.46,P=0.978);两组的抑郁评分无差异(疼痛组:5.79±3.88,非疼痛组:4.68±3.08,P=0.662);两组患者均较多经历牙科治疗事件无差异(疼痛组:16.9%,非疼痛组:22.6%,P=0.449);其次为个人或家庭事件无差异(疼痛组:9.7%,非疼痛组:22.6%,P=0.062);再其后为伤害类事件无差异(疼痛组:5.5%,非疼痛组:9.7%,P=0.409);两组已知诱发事件比例无差异(疼痛组:32.1%,非疼痛组:54.9%,P=0.096);两组未知诱发事件比例无差异(疼痛组:67.9%,非疼痛组:45.1%,P=0.096)。3.两组大部分患者症状都位于舌(疼痛组:79.4%,非疼痛组:54.8%,P<0.05),疼痛组比例更高;两组呈多发部位分别多于单发部位,尚无组间差异(疼痛组:55.2%,非疼痛组:64.5%,P=0.222)。疼痛组患者主要症状为烧灼感,比例显著大于非疼痛组(疼痛组:81.8%,非疼痛组:0%,P<0.01),主诉针刺感的患者比例大于非疼痛组(疼痛组:24.8%,非疼痛组:0%,P<0.01);非疼痛组患者主要症状为麻木感,比例大于疼痛组(非疼痛组:61.3%,疼痛组:37.6%,P<0.05)。4.疼痛组患者症状的主要日间模式为晨轻昏重型(疼痛组:40.0%;非疼痛组:19.4%,P<0.05),非疼痛组患者症状的主要日间模式为程度不变型(非疼痛组:58.0%,疼痛组:33.9%,P<0.05)。疼痛组大部分患者在进食时症状表现为缓解(疼痛组:48.5%,非疼痛组:22.6%,P<0.05),言语时症状没有变化(疼痛组:53.9%,非疼痛组:77.4%,P<0.05)。非疼痛组大部分患者进食或言语时症状没有变化(非疼痛组:58.0%、77.4%,疼痛组:36.4%、53.9%,P<0.05)。疼痛组患者症状影响睡眠比非疼痛组高(疼痛组:35.2%,非疼痛组:12.9%,P<0.05)。结论:1.人群分布和诱发因素:在本研究中,BMS疼痛组和不疼痛组均以中年女性患者相对显多,诱发因素主要包括口腔科治疗事件、个人或家庭压力性事件和伤害类事件。女性以疼痛组比非疼痛组更居多。2.性别与症状级别:在本研究中,疼痛组男女比例为1:4,非疼痛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2,疼痛组男女比例显著低于非疼痛组(P<0.01),而且非疼痛组患者的症状评分也低于疼痛组(P<0.01)。3.症状模式:在本研究中,BMS患者疼痛组主要表现为烧灼感,主要发于舌,多部位发病多见,症状的主要模式为晨轻昏重型,进食时症状可缓解,言语时症状无变化,弱少影响睡眠;非疼痛组主要表现为麻木感,主要发于舌,多部位发病多见,症状的主要模式为程度不变型,进食、言语时症状无变化,较少影响睡眠。疼痛组比非疼痛组可缓解(P<0.05)。4.本团队建议的新增分类法:根据BMS患者症状的疼痛与非疼痛,本团队提出一种补充性的新分类法分为3种:BMS疼痛型,或者称典型类;BMS非疼痛型,或者称非典型类;以及BMS兼杂型:疼痛伴麻木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