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拓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ld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80年代,我国部分省市就开始探索自学考试开展适农专业,但成效甚微。直到90年代中后期才将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基层地区作为一项综合改革来抓,1996年全国考办在农业部、全国考委农科专业委员会及部分省考办的支持配合下,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原国家教委与农业部联合颁布了《关于推进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深化改革,发挥自学考试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创造条件为农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1997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在江苏召开了“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工作研讨会”。1999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积极推进农村乡镇自学考试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自此以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极大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其中浙江和江苏两省发展比较迅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截止到2002年初,农村自学考试超过城市,浙江达68%,江苏逾50%。在新的形势下,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已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笔者所在的山东省兖州市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减免学费,并补贴生活费。延长农村教育年限,并转向高等教育,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需要一种农村高等教育形式,能从农业、农村的实际出发,能够扎扎实实的从政策、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使用上切合现代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正是农村所需要的这种考试、这种教育形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形式和承担的职能发生了变化,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种教育形式的冲击,出现生源下降和生源分流等问题,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带来了挑战。为了迎接挑战,21世纪自学考试的重要发展趋势是向农村拓展。自学考试向农村拓展虽然已在局部结出了丰硕果实,但总揽全局,农村自学考试工作依然是自学考试发展的一个薄弱点,除少数省市发展显著外,绝大多数省进展缓慢。江苏、浙江走过的路,其他地方也需要效仿。在新的形势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拓展还有相当大的空间。笔者在追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明确了自学考试向农村拓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身发展中、自学考试向农村拓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访谈来自农村的自考生和乡镇教育领导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自学考试向农村拓展的对策。
其他文献
<正>"过桥还贷"就是指,对于贷款即将到期并且银行同意续贷而资金周转暂时出现困难、无法按时足额还贷的中小企业,由政府主导,委托财政或政策性担保机构利用间歇资金为其提供
本文梳理中医药题材纪录片的发展脉络得出:政策、技术、融媒体环境与国际市场的多重驱动下,中医药题材纪录片以全球视野实现中国表达的关键在于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毕业作品《闽地本草》借鉴同类型中医药题材纪录片的有益探索的基础上,以地域文化为突破口,以传承千年的闽地中医药文化为线索,以健康福建为出发点,运用历史情境再现与现实时空再现相结合的方式,群像式凸显八闽草药人精耕于本草、专注于大健康事业的工匠精神。
1000MW火力发电机组参数高、每千瓦发电好能少,这是突出的优点,但机组结构复杂,特重部件多,为安装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必须采取可靠措施,必要时候研制新的吊装工具。一套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术界着力从生产率和增长视角,运用多种方法或者多种理论,比较研究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生产率的行业差异和地区差异等一系列问题,发现二者之间
根据传统经济理论,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三驾马车中,尤以消费最为重要。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对于拉动国民经济起着决定作用。经济危机背景
钱监是古代政府设置的铸币机构,一般设在适宜铸钱的州,各钱监都有监名。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需求量的增加,以及铜、铅、锡、铁产量大幅度提高,宋代钱监的数量急剧增
本文认为,面对已进入我国的国际快递业品牌巨头,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快递业品牌和品牌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是品牌意识淡漠,品牌不成规模,品牌定位不准,品牌缺乏内
在贸易往来中,出卖方往往需承担瑕疵担保责任。瑕疵担保责任包括因出卖标的物本身物质性的瑕疵担保责任,标的物上存在权利性的瑕疵担保责任。其中,权利瑕疵担保责任中,因出卖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然而,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差、产品开发周期长、生产成套
新诗有无音乐性?一提到新诗,人们总爱拿它和古诗相比,认为新诗没有古诗的韵律和谐、朗朗上口,以此来否定新诗的音乐性。笔者认为这是对新诗的误解,是古诗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