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全球创业观察报告(GEM)提出生存型创业与机会型创业的概念,把创业活动分成两类。研究者通过对生存型创业与机会型创业的比较,发现两种创业类型在驱动经济增长和带动就业方面有着不同的贡献,机会型创业有更大的贡献率。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国家提出“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创业活动再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国家还将大力培养具有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然而中国的创业教育发展较晚,还存在许多误区,如何通过创业教育提高机会型创业比重、提高国家创业活动水平,仍然是亟待考虑的问题。创业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活动,影响创业的因素显示出其复杂性和多样性。过去,国内外的研究者对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进行对比研究,但主要关注于两者影响因素上的描述性差异,并没有深入分析两种类型的创业意向形成过程有何差别。许多研究者发现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创业活动有某种影响,但很少研究者会考虑创业者对创业机会和能力的感知对创业意图的决定作用,更少人会注意到感知因素可能在个体因素及环境因素对创业的影响之中存在中介效应。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文章在文献梳理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管理学、创业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从创业者个人感知层面,构建了由个人因素、区域因素、感知因素、创业行为构成的感知变量为中介的创业研究模型,利用2006年的中国GEM成人调查数据和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对本文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并对模型中生存型创业与机会型创业的个体因素、区域因素、感知因素进行对比,试图从中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同时,本文还利用依次检验的方法对感知变量的中介效应进行验证,最终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促进机会型创业的创业教育发展建议。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个体的教育背景与机会型创业无关,工作经验、社会态度和媒体宣传对机会型创业有直接或间接的积极影响,而创业机会感知和自我效能感知有部分或完全的中介作用。根据这一结论,本文提出了创业教育发展的4个建议:加强重视程度、加大受众范围、创新教育模式、营造创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