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企业打开了一扇窗走出国门,同时也让国外许多企业看到了中国巨大的经济、消费、资源潜力,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外资的进入既带来了新技术、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生产模式,但同时也造成的经济急速扩张带来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并付出了较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巨大的能源消耗所造成的二氧化碳(CO2)排放增加,对气候和环境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已经做出了持续不懈的努力,并在2009年11月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相比2005年降低40%-45%。尽管如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的碳排放速度有增无减。据碳监测行动(CARMA)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已达到27亿吨,在全球所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的28亿排放量,名列第二。在西部大开发政策鼓励下,四川省以其独天得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着逐渐增多的外资企业和东部内移企业。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四川省共审批外商投资企业9615家,外商直接投资(FDI)合同外资金额为427.16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315.97亿美元。截至2012年,已有243家世界500强在川落户,四川省利用外资规模位居西部地区第1位。然而在当前以化石能源驱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下,对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四川省来讲,经济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CO2的大量排放。本文运用污染天堂假说、环境效应理论等相关理论,首先对四川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和四川省面临的碳排放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从四川省引进外资的规模来看,实际利用外资额一直增长幅度很大,在西部地区中优势明显,但在全国所占的份额有限,相较于全国其他经济强省仍有差距,区域分布和产业投入结构仍存在一些不合理;四川省能源消耗量随着经济的增长也呈现大幅度的上升,随之而来的碳排放也大量增加,但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表示四川省的能源利用率近些年一直在不断提高。然后借鉴Grossman和Krueger(1991)的理论,通过构建包含了碳排放量、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的联立方程组的模型来实证检验引入外资对碳排放量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发现:(1)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为四川省企业带来的技术和示范效应,使当地企业积极改善技术研发能力,因此对碳排放的技术效应有积极作用;(2)FDI的进入促进了四川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经济规模的扩大对碳排放量的减排作用是消极的。(3)外商直接投资额的进入使得四川省积极改善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调整,从这方面来讲,FDI的进入带来的碳排放量减少的结构效应是正的;(4)FDI的进入暴露了四川省对于环保队伍建设和环保理念宣传工作还不到位,致使目前技术效应对于碳排放量的减排是负效应。(5)虽然规模效应、技术效应、结构效应的正负效应各不同,但通过综合分析估算,得出目前四川省FDI对于碳排放量减排的效应是积极的。最后,根据实证检验和效应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四川省应提高引资质量,实现正的规模效应;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减排结构效应;完善环境规制,实现FDI与环境管制的相互促进;利用经济手段,内部化环境成本等这几个方面来协调外商直接投资和碳排放污染的关系,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