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二”思想在佛教诞生之前于印度其他派别思想中已有所体现,至佛教诞生后又发展出其自身独具特色的涵义,并体现于各大佛教经典中。《维摩诘经》正式提出“不二法门”一词,并专辟一品经文来阐述如何入不二法门,其不二思想亦渗透于各品经文之中,这使得不二思想得以展现得更加丰富形象起来。当代学者一般认为“不二法门”具有肯定与否定的两种思想形态,本文尝试以《入不二法门品》以及经中其他各品所展现的具体行为如“舍利弗宴坐”“迦叶乞食”“天女散花”“净佛国土”等为依据,参考僧肇、罗什、慧远以及竺道生等诸大师之注疏,从体、相、用角度进一步分析论证两种形态背后的内在机理,认为只有在坚持否定形态的情况下,获证体性,以此为基才能达到对心相另一层面积极的肯定。并分析不二思想与“空”“无分别”“中道”等思想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即体现在对心相的肯定与否定中。如此使得对“不二法门”有一较为体系化的把握。在积极起用方面,本文试图论证大乘菩萨广修净土以度众生背后的必然性,认为于菩萨本位来看,在证得体性之后,因有感于众生之痴爱苦病而起大悲心,以众生之心为其心,必欲度尽众生而始休。故只有践行否定之肯定思维,才能真正生起大悲心,起方便行,成就众生,净佛国土。菩萨广修净土之行的背后,体现着自他不二的精神,这种自他不二是因有菩萨体性与众生心相上的联系。同时,菩萨既以众生之心而为其心相,即能于此心相圆融不二,自然亦能在度众生之过程中做到圆融不二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