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电损伤与烧伤皮肤周边部基底层上皮细胞极性化形成机理;以及对极性化上皮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及测量,为法医病理学诊断电损伤和烧伤提供客观量化指标。 方法:本实验共分六组,包括380V AC组、220V AC组、220V DC组、火焰烧伤组、金属灼伤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标本均进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EGFR染色。光镜观察后,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极性化上皮细胞核周长、长径、短径及长/短径比值,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SAS软件包进行分析。每组分别取四个标本进行TEM和SEM观察。 结果:1.损伤皮肤基底层及棘层上皮细胞核变长,其长径与基底膜近似垂直, 而颗粒层或透明层上皮细胞核固缩或核变长,部分上皮细胞核长径与皮肤表面平行。220V DC负极电流斑多数上皮细胞胞浆凝固,核空泡变或染色质溶解。 2.三组电损伤组上皮细胞核周长及长/短径比值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二组烧伤组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电损<WP=5>伤组分别与各热烧伤组比较有显著(P<0.05)。 3.TEM观察DC正极、AC电流斑与烧伤上皮细胞胞浆凝固,胞核变长,染色质边集,核仁消失; 220V DC负极电流斑上皮细胞核核溶解,染色均匀浅淡,染色质碎片散在分布于核浆中。SEM 观察电流斑底部有较多裂隙和小孔穴,小孔穴之间有一些组织细胞碎屑,烧伤皮肤底部较光滑,可见裂隙, 但无小孔穴。 4.损伤皮肤中央部位基底层与棘层极性化上皮细胞EGFR表达阴性, 正常皮肤与周边部皮肤基底层与棘层极性化上皮细胞EGFR表达阳性,且分布较均匀。 结论: 1.电损伤电流斑周边部上皮细胞极性化改变系电流热效应作用所致,而非电场直接作用所致。2.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测定损伤皮肤周边部上皮细胞核周长及核长/短径比值,可推断该损伤系低压电损伤或烧伤。在低压电范围内,上述指标不能推断电压高低、是AC或DC损伤。3.LM观察到DC负极电流斑上皮细胞胞浆凝固、核溶解呈空泡变,或核染色质固缩、伴周围透亮区;TEM观察到上皮细胞胞浆凝固,核溶解,染色质碎片散在分布于核浆中,可作为诊断直流电损伤的一个指标。SEM观察到电损伤电流斑皮损表面的小孔穴可作为区分电损伤与烧伤的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