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明之际是中古音向近代音嬗变的重要阶段,也是现代普通话孕育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明代,随着汉族人口大规模入滇,使得云南方言音系在明代汉语“官话”的影响下开始形成。这一点可在云南问世于明初、明中的两部《韵略易通》以及明末的《太律》中得到印证。明末葛中选的《太律》是继两部《韵略易通》之后,又一部记录汉民族共同语和云南方音进一步形成的重要史料。该书与两部《韵略易通》正好代表了明代汉语语音发展的三个横断面,共同勾稽出了明代汉语语音的嬗变之迹,其在汉语音韵发展史上的价值可见一斑。《太律》记录了明末汉语官话的语音系统,依据此音系而编撰的三种韵图呈现了这一时期现实语音的特点。声母方面:全浊声母清化,平声归送气清音声母,仄声归不送气清声母;“知照”系声母已合并且卷舌化更进一步;“微”母经历从[V-f-(?)]的过渡阶段;“疑”母主流上消失并跟“喻疑”合并为[(?)]声母(个别保留[(?)],少数则变为[n]);[t(?)、t(?)、(?)]三母开始从“精”、“见”两组声母中分化出来,但尚未完全定型;共20个声母。韵母方面:从《韵略易通》的20韵部进一步简化合并为12韵摄;舌尖元音[(?)、(?)韵母的形成;[y]韵母定型并作介音,四呼确立;闭口韵消失;桓韵不再独立;[a]、[ε]不再对立;入声韵弱化成喉塞音韵尾[-(?)]并与阴声韵相配;共43个韵母。声调方面:继承《韵略易通》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种调类;平分阴阳、浊上归去,但人声独立。可见其声韵调的配合规律符合近现代汉语语音演化的基本规律,现代汉语普通话在此时已部分完成或正在进一步发展酝酿中。可见该书依据的基础语音系统是明代的汉语“官话”。然而书中也记录了某些脱离汉语语音基本演变规律的语音现象,如阳声韵[-m]韵尾与[-η]韵尾相混,[-n]韵尾[-η]韵尾相混,平翘舌不分,齐撮呼不分等,都与现在的云南方音特征多有相符。其恰好反映了明末云南汉语方音的进一步形成。本文沿着前人的研究方向,对代表明末汉语共同语语音的《太律》进行历史纵深的研究,对其版本流传、内容沿袭、语音发展演变等作出考辩,以窥明代汉语语音发展演变之迹,并弄清汉语、云南方音从明代至今变化的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