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所译原文选自耶鲁大学地理学教授埃尔斯沃思·亨廷顿(Ellsworth Huntington)和地理专家史蒂芬·萨金特·维舍(Stephen Sargent Visher)合著的一本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专著Climate Changes:Their Nature and Causes(气候变化:本质和起因)。笔者选取其中第7-9章,太阳气旋假说中的冰川作用(Glaciation According to The Solar-Cyclonic Hypothesis)、冰川时期的一些问题(Some Problems of Glacial Periods)及黄土的起源(The Origin of Loess)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内容。这三章内容为一个整体,第七章讲述了冰川产生及消失的原因和整个经过,第八章讲述了冰川时期的一些问题,如冰川的位置、冰川的突然出现、雪线和冰川位置的特殊变化、冰川时代未结冰区域中的湖泊与潮湿迹象和二叠纪和元古代海平面与低纬度地区的冰川作用,最后,第九章讲述了黄土的起源。作为一本专业性较强的科学类专著,其中有很多地理及气候方面的专业词汇,比如Permain(二叠纪)、Proterozoic(元古代),科学类专著句子逻辑性强,客观性强,有很多无主句和科学类文字经常使用特定的句型结构,比如It’s…that句型、被动句。从篇章层面来讲,上下句及上下段落间的衔接处理尤为重要,在处理一些连接词和转折词时,要充分考虑上下文,选择最合适的意思。鉴于译者所选原文的语言特点,本文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进行了简单概述,并结合本次翻译实践所选取的原材料,从专业词汇,人名,高频词汇短语,句子的翻译,上下文衔接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种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用法。翻译专业词汇和人名时,笔者采用添加脚注的方法,既可使读者随时看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也不影响整体篇章美观。翻译句子时,既要考虑句意的准确性,也要考虑上下文是否连贯,所以必要时采取替换、省略的方法,能使译文最大限度还原原文中的信息。最后通过分析可知,结合使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才能使译文达到最佳效果。通过此次翻译实践,在一步步查找资料,修改译文,解决困难的过程中,笔者学到了很多地理知识,尤其是和气候变化相关的知识,从专业来讲,笔者在整个翻译实践过程中,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在翻译的道路上,不仅要有专业的翻译水平,更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同时对待学术还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