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折多山岩体作为青藏高原东缘罕见出露的新生代花岗岩岩体,其展布严格受控于鲜水河断裂带。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花岗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虽然为解释藏东地区大地构造属性、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对于花岗岩体的侵位及其相关构造研究鲜有涉及,争议颇多。同时,折多山花岗岩体的研究也为解决岩浆侵位与构造活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构造变形的角度,在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的基础上,开展岩体及构造岩磁组构研究,以期确定花岗岩体的侵位机制和构造背景。依据岩相学以及岩体间接触关系,将折多山新生代花岗岩体划分为三个单元:早期折多山单元、中期龙布沟单元和晚期木格错单元。年代学结果显示折多山单元、龙布沟单元和木格错单元的形成时代分别为21.52±0.30 Ma、19.59±0.16 Ma及16.50±0.18 Ma,且折多山地区的岩浆活动可能一直持续至4.88±0.88 Ma。此外,在东侧的花岗质糜棱岩中还获得了168.6±1.8 Ma和30.9±1.7 Ma两组早期原岩年龄。木格错单元和龙布沟单元花岗岩的磁化率各项异性度(PJ)分别介于1.014-1.514和1.034-1.205之间,且多数样点的PJ值低于1.2。折多山单元花岗岩的PJ值平均值为1.096(<1.2)。而糜棱岩及强变形三叠系围岩的PJ值普遍大于1.2。磁化率各项异性度大致具有近断裂带高,而岩体内部低的特点。磁化率椭球体以扁圆形为主,部分具有简单剪切应变特征,反映挤压的环境。在磁组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折多山花岗岩体与鲜水河断裂带之间极强的时空耦合性与显微构造研究,明确了折多山花岗岩体是鲜水河断裂带同构造侵入体。虽然岩浆流动磁组构受到构造变形的影响,但大致能识别岩体的侵位信息。岩体边部磁面理走向与断裂走向相协调或小角度相交,而内部较为无序,暗示岩浆可能先沿边部的鲜水河断裂带线状上升,到达一定深度后在张性空间内呈不规则形就位,但依然受断裂带剪切作用的制约。磁线理的分布则表明岩浆大致是自南向北流动。磁组构特征表明,早期折多山单元形成于近南北向的挤压,而中期龙布沟单元和晚期木格错单元则形成于近东西向挤压。综合分析认为折多山单元岩体的侵位发生于鲜水河断裂带右行走滑向左行走滑转换的阶段,这一时期形成的局部拉张区为岩浆上升就位提供了空间。龙布沟单元和木格错单元的岩体侵位形成于较为强烈的近东西向挤压,鲜水河断裂带左行走滑作用和走向的顺时针转变加剧了拉张区空间的扩大,岩浆更大规模的在此地区就位。喜山期以来,由于高原隆升,地壳增厚,地壳部分熔融,熔融体向东运移并堆积于断裂带西侧的川滇地块内。青藏高原东扩促使鲜水河断裂带开始活化,在折多山地区形成了局部的拉张区,这不仅为高温下地壳流体沿鲜水河断裂上涌打开了窗口,而且利于热量的向上传导,导致地壳原地重融,并沿断裂上涌。因此岩体的形成是对青藏高原地表地质与深部地质耦合作用的积极响应,至少在21.5-4.88 Ma期间存在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