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积扇是青藏高原地区珍贵的土地资源,强烈的沟蚀引发了洪积扇生态环境破坏、“人地矛盾”等一系列问题。研究洪积扇侵蚀沟的形态与空间分布特征,对深入认识侵蚀沟发育过程及沟蚀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进而可促进洪积扇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但受西藏地区缺氧与高寒气候等的限制,很难通过传统地面测量方法获取大范围侵蚀沟信息。为此,本研究对实地调查、无人机航拍影像和Google Earth影像提取三种方法获得的侵蚀沟形态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探明了两种影像数据适宜提取的侵蚀沟参数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取了拉萨河流域12个典型洪积扇集水区的沟蚀信息,分析了洪积扇及其上方坡面侵蚀沟的形态特征与空间分异规律,探讨了洪积扇沟蚀特征对集水区的水文响应,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中,无人机航拍影像和Google Earth影像提取的侵蚀沟沟长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实地测量沟长的偏离度分别集中在2.0%~5.0%、0.4%~14.0%),适宜提取的沟宽范围是4.00~10.00 m(偏离度均低于20%)。但受影像分辨率和侵蚀沟下垫面情况影响,Google Earth影像提取沟宽值与实测值的接近程度低于无人机航拍影像。利用两种影像提取的沟长结果比较吻合(平均偏离度集中分布在2%~5%之间),提取沟宽结果则相差较大(平均偏离度集中分布在0~15%之间)。这表明,当测量精度要求高且研究范围较小时,适合采用无人机航拍影像;当范围较大或危险区域中,适合采用Google Earth影像。2.研究范围内,12个洪积扇上的侵蚀沟数量分布不均,土地利用类型以牧草地为主的洪积扇上侵蚀沟数量较多;侵蚀沟密度、裂度分别集中分布在0.37~4.20 km/km~2、2.00%~4.10%之间,66.7%的洪积扇上侵蚀沟总体积在100 000 m3以内;位于洪积扇的侵蚀沟多呈“细长型”,其长度、宽度、面积和体积集中在低值区;沟长与沟面积具有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沟长与沟宽、体积间无显著相关关系。3.洪积扇上方坡面的侵蚀沟数量总体上多于对应洪积扇上的侵蚀沟数量,其形态较洪积扇侵蚀沟更加“细长”;坡面侵蚀沟密度、裂度分别集中在2.00~3.67 km/km~2、2.61%~4.84%之间,均随着海拔的上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研究区范围内,侵蚀沟密度、裂度的峰值出现在3 800~4 000 m高程范围,此处为坡面与洪积扇交界处,是沟蚀剧烈区域,也是防治侵蚀沟的重点部位。4.研究表明,汇水面积、坡面占比与洪积扇沟蚀特征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P>0.05);主沟比降对洪积扇沟蚀影响显著(P<0.05),集水区主沟比降越小,洪积扇侵蚀沟密度越小,可通过抬高主沟道下游的沟床以降低主沟比降,抑制洪积扇上侵蚀沟的发展;坡面侵蚀沟密度与洪积扇侵蚀沟密度、侵蚀沟裂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坡面侵蚀沟作为径流通道影响着到达洪积扇的径流状况,进而影响着洪积扇上沟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