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随着政府彻底取缔土焦改良焦产业,国内产生了大量的废弃土焦改良焦场地。对这些废弃场地进行复垦利用,不仅可以消除其所带来的污染危害,还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然而,近年来有关废弃土焦改良焦场地理化性状与复垦利用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山西省孝义市某废弃土焦场地为研究场地对象,对场地的紧实度、颗粒组成、水分特性、酸碱度、盐渍化程度、养分状况和重金属含量等22项理化性状进行了采样分析,并将测定结果与植物生长要求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相比较,找出了复垦利用的生态限制因子,针对性地提出了复垦利用的对策和措施。研究结果如下:(1)场地0.1 m深度内的紧实度普遍超过了7000 kPa;0.5 m深度内>2 mm的颗粒比重>50%;0.2 m深度内的容重平均为1.52 g/cm~3,吸湿系数平均为3.70%,凋萎系数平均为5.56%,田间持水量平均为12.18%,有效含水量平均为6.62%,孔隙度平均为13.94%,pH平均为4.35,含盐量平均为0.71%,有机质平均为40.86%,全氮平均为2.96g/kg,全磷平均为0.29 g/kg,全钾平均为15.10 g/kg;1.0 m深度内的Cd、Hg、As、Pb、Cr、Cu、Ni和Zn的最高含量分别为0.31 mg/kg、1.34 mg/kg、20.90 mg/kg、98.13 mg/kg、266.75 mg/kg、81.37 mg/kg、57.36 mg/kg和147.38 mg/kg。(2)场地表层紧实度大、酸性强、盐渍化程度高是复垦利用的主要生态限制因子;此外,场地保水能力差,全磷和全钾含量较低;同时,场地0-1.0 m深度内Cd、Hg、As、Pb、Cr、Cu、Ni和Zn等8种重金属的内梅罗污染指数达轻度污染水平,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为轻微危害水平,其中Hg的单项潜在生态危害系数高达中等危害水平。(3)提出了复垦利用的对策和措施:回填层剥离后复垦是将废弃土焦场地回填层及其以下一定深度的土壤进行剥离,并采用淋洗法等对其进行污染修复,在剥离完成后的场地内则可覆盖一定深度的清洁土壤;无覆土复垦则是对场地进行表层疏松,然后选取本地优势植物中耐酸、耐盐、耐低磷低钾且可修复场地污染物的植物,将其直接栽种于场地内;覆土复垦则是在场地覆盖一定厚度的清洁土壤,若复垦为生产农作物的农用地,建议覆土厚度>80 cm;而若复垦为绿化生态用地,需选择与植物种类相适宜的覆土厚度,如草本植物约30 cm左右,木本植物约在50 c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