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过程中土壤组分互作对外源铜和铅形态分布的影响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51906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困扰食品安全,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焦点,也是土壤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土壤是由矿物、有机物、微生物等组成的多相体系,土壤组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显著影响着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迁移转化和有效性,相关的研究是进行土壤风险评估与污染修复的基础和关键。本文选取湖南红壤、河南褐土和黑龙江黑土等三种土壤,设计Cu和Pb输入的3年培养试验,借助化学连续提取、核磁共振、同步辐射红外显微成像、同步辐射软X-射线吸收光谱、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成像和纳米二次离子质谱等分析技术,探讨了土壤中Cu和Pb的形态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了添加有机物和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分析了老化过程中土壤团聚体重金属的分布与迁移规律。研究了温度变化对土壤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获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明确了老化过程中土壤重金属在多组分界面的形态转化及其控制要素。36个月的老化过程中,三种土壤的专性吸附态Cu和Pb的比例降低了52%-70%,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u和Pb的比例分别增加了52%-74%和24%-109%,残渣态Cu和Pb的比例则增加更为显著,达1.80-2.08倍,其它形态的Cu和Pb变化不明显。可见,老化主要促进了土壤中专性吸附态Cu和Pb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的转化。基于土壤性质与Cu和Pb移动系数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非晶质氧化铁以及p H值分别是控制红壤、褐土和黑土中Cu和Pb移动性的最重要因子。(2)阐明了土壤中秸秆和微生物输入对外源Cu和Pb形态、分布与转化的影响。加入秸秆和秸秆+工程菌后,红壤中专性吸附态Cu和交换态Pb的比例分别下降了23%-34%和56%-76%,腐殖酸结合态Cu和Pb的比例增加了28%-40%。褐土中专性吸附态Cu和交换态Pb的比例分别下降了10%-37%和2%-11%,腐殖酸结合态Cu和Pb的比例增加了3%-31%。黑土中专性吸附态Cu和交换态Pb的比例分别下降了15%-38%和4%-27%,腐殖酸结合态Cu和Pb的比例增加了2%-42%。可见,有机物和微生物的输入主要促进了三种土壤中专性吸附态Cu和交换态Pb向腐殖酸结合态的转化。(3)首次应用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探讨了老化过程中不同粒径红壤团聚体中Cu的分布规律。经28个月的老化,<2μm和20-63μm的红壤团聚体中Cu与碳分布的相关性从0.25分别增至0.46和0.43,而Cu与铁、铝分布的相关性从0.43-0.50和0.17-0.32分别降至0.29-0.32和0.06-0.25,表明老化促进了这两级土壤团聚体中Cu向有机组分的富集。两种粒径团聚体中与Cu结合的有机官能团明显不同,在<2μm的团聚体中,Cu主要与羧基碳相关,而在20-63μm团聚体中则是与烷基碳的相关性较好,表明羧基碳和烷基碳在两级团聚体中对Cu的结合起着决定性作用。(4)揭示了老化过程中黑土<2μm团聚体中Cu的分布特点。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和纳米二次离子质谱的结果表明,经28个月的老化,黑土<2μm的团聚体中Cu与铁、铝、锰分布的相关性从0.10-0.17增至0.55-0.63,而Cu与碳分布的相关性则从0.61急剧下降到12个月时的0.10,然后上升到28个月时的0.36,表明黑土<2μm团聚体中的Cu趋向于富集在铁、铝、锰等矿物组分。该团聚体中芳香碳和羧基碳的相对含量分别从8.06%和30.81%降至12个月时的3.64%和17.81%,28个月增至5.88%和25.98%,而烷基碳和羰基碳的比例则随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降低,Cu和碳分布相关性与芳香碳和羧基碳含量变化的一致性表明,芳香碳和羧基碳在黑土最小粒径团聚体中对有机组分结合态Cu的分布起着关键作用。(5)明确了温度变化对土壤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温度从4℃增至45℃,红壤和黑土总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从18.82 g kg-1和40.38 g kg-1降至14.56 g kg-1和32.91 g kg-1;红壤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从3.46 g kg-1降至1.99 g kg-1,而黑土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从4.04 g kg-1增至5.12 g kg-1。升温降低了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的碳氮比,增加了其稳定性碳同位素的丰度,表明升温促进了铁氧化物选择性地保存微生物来源的有机碳。核磁共振的结果显示,升温使土壤中烷氧碳的比例降低了25%-32%,而烷基碳、芳香碳和羧基碳的比例则增加了7%-23%,烷基碳/烷氧碳比由0.21-0.33增至0.38-0.59。同步辐射红外显微成像的结果表明,升温使铁氧化物与脂肪碳和多糖碳分布的相关性从0.29-0.37增至0.80-0.82,铁氧化物与羧基碳和芳香碳分布的相关性从0.79-0.84降至0.10-0.11。可见,升温降低了土壤总有机碳的含量,但增加了有机碳的稳定性,促进了铁氧化物选择性地固定微生物源的多糖和脂肪族化合物。
其他文献
介绍了路堑边坡厚层基材喷射植草护坡的机理、方法、作用和施工工艺.
根据少年教养(戒毒)管理所的特点和电气设计具体实践,对少年教养(戒毒)管理所电气设计提出了相关方案.
搭建了用于验证辐射式TPS热防护有效性的试验平台,该平台不仅可以准确地模拟辐射式TPS外表面的气动加热,而且可以模拟其服役过程中的内外高空低气压环境,从而能比较准确地测
随着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的高速发展,遥感信息的获取呈现多平台、多传感器、多角度和高光谱、高空间、高时间分辨率的发展趋势,遥感数据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增长,并在资源调查
共产党员在思想上入党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关键所在,思想入党以其特有的基本内涵区别于组织入党,我们应该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思想建党.
分析了随机噪声对基于Hilbert变换的相位差测量方法的影响,得出了低信噪比下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是"信噪乘积"(测量信号与随机噪声的乘积)的结论,据此提出了一种基于IIR陷波器
基于Visual Basic6.0编制锅炉管道的传热计算程序,通过计算程序的计算探讨不同锅炉管道表面防护方法对其管道温度及传热效果的影响,为锅炉管道防护设计时在方法和参数的选择
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前景很广阔,它不仅可以激活细胞活性,产生多种植物生长素,从而使得植物生长旺盛,产量提高;还有利于养分在土壤中的转化,使植物能够更充分有效的吸收营养物质。本研究开展了2个减氮配施微生物菌剂对水稻生长和土壤养分影响的试验,探讨了减氮配施菌剂对水稻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机制。其中,试验一:盆栽试验,配施的微生物菌剂有固氮螺菌和复合菌剂S,在沈阳农业大学作业室内进行。试验二:田间小区试验,配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发展,交通运输需求也在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下日益增加,其中公路桥梁的通行压力成为了交通运输行业的棘手问题,这无疑给桥梁结构的正常运营带来了威胁,因此,桥梁运营期间的管养问题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现有设备技术和评估理论,结合桥梁常规检查报告的支撑,提出将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应用桥梁管养中的研究思路,通过文献调研、架构研究、理论研究、工程实例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