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棉铃虫抗药性测定及其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风险评估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un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农业害虫。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在我国连年大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解决棉铃虫带来的严重危害,我国于1998年首先在河北省推广使用转Bt基因抗虫棉(简称Bt棉)。为明确河北省种植Bt棉后棉铃虫的抗药性现状,在室内进行抗药性及机理研究。氯虫苯甲酰胺是我国近五年来在棉田广泛推广的新型杀虫剂,为了评估该药剂的抗性风险,本研究从棉铃虫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筛选、抗性遗传力及抗性风险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河北省保定南郊、沧州南皮、邢台巨鹿3个地区Bt棉棉田棉铃虫种群抗性测定。结果表明,有机磷类杀虫剂辛硫磷对河北省田间棉铃虫种群的LD50值为0.71660.7387g/头,与1997年测得LD50值0.97951.0833g/头相比,呈下降趋势。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灭多威对田间棉铃虫种群的LD50值0.33220.6277g/头,与1997年测得LD50值0.39081.6768g/头相比,呈下降趋势。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高效氯氟氰菊酯对田间棉铃虫种群的LD50值0.11520.4512g/头,与1997年测得LD50值0.03880.0534g/头相比,呈上升趋势。河北省田间棉铃虫种群对有机磷类杀虫剂马拉硫磷和毒死蜱抗性处于敏感水平,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高效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处于中高抗水平,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敏感水平。因此,今后在河北省棉花和玉米等作物害虫的化学防治中,有机磷、灭多威、氯虫苯甲酰胺农药在各地区仍可作为主要备选药剂使用,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应尽量少用。2.河北省Bt棉棉田棉铃虫进行生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3个地区棉铃虫种群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与乙酰胆碱酯酶(AChE)均与敏感种群差异显著,分别提高到1.20163倍和1.151.23倍,保定南郊和沧州南皮的棉铃虫种群体内羧酸酯酶(CarE)与敏感种群差异显著,分别提高到1.23和1.15倍,但邢台巨鹿的棉铃虫种群体内CarE与敏感种群相比无显著差异。表明棉铃虫抗性的提高与CarE、GSTs和AChE增加有一定相关性。3.在室内连续用氯虫苯甲酰胺对棉铃虫经过15代13次抗性选育,与对照种群(F0)相比,获得抗性倍数为13.00倍的汰选种群(F15)。采用阈性状分析方法,获得棉铃虫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0.1495。进一步预测其抗性发展速度,假设以50%99%致死率继代处理棉铃虫,其抗性达到10倍需要1.8712.23代,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棉铃虫产生抗性的风险较高。4.对抗氯虫苯甲酰胺品系(F5、F11、F15)和敏感品系(F0)棉铃虫3龄幼虫体内酶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F15与F0的CarE、GSTs和AChE活性差异显著,活性分别提高到1.54、1.13和1.11倍,随着抗性指数的增加,CarE、GSTs和AChE活性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棉铃虫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与CarE、GSTs和AChE相关。5.对抗氯虫苯甲酰胺棉铃虫(F5、F11、F15)与相对敏感(F0)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F15与F0的幼虫历期、化蛹率和羽化率差异显著,F15幼虫历期延长了1.40天。F15与F0的化蛹率和羽化率分别降低了4.43%和5.63%,F15的蛹期、蛹重、雌雄比例、单雌产卵量、成虫历期与F0相比无显著差异。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