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借助数据库、数据挖掘等手段,以近1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分别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素、证候规律、用药规律等不同方面及相关性进行分析处理,为归纳总结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做了一种尝试和探索,为理论与临床结合提供一个平台。目的: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证候要素、病机及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为完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体系作出有益探索,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通过检索2000-2011年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相关数据库,得到相关文献;2.进行数据预处理:对证型名称、症状名称、药物名称进行规范;3.建立数据库:通过计算机编程把原始数据库录入excel数据库;4.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频繁项集、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方法进行数据统计:(1)证型、证候要素、靶位进行频数分析;(2)对症状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3)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4)运用频繁项集和关联规则对药物和药物、症状和药物进行数据挖掘;结论:1.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近10年中医文献的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型多、参考标准不统一,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症状、药物名称不规范等,制约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应用和行业交流;2.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提取慢性萎缩性胃炎近10年中医文献中主要的证候要素、靶位并探索其应证组合规律;中医的证候千变万化,而证候要素、靶位相对简约,多元统计方法能够较好地展现这种复杂的组合关系3.通过对症状聚类分析,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归纳为9类,即:脾胃虚弱、胃阴亏虚、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肝气郁滞、瘀阻胃络、脾阳虚、胃热壅盛等;4.通过对药物频数分析,发现补益药、理气药、清热药三类药物的使用频次较高,其中补气药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异性药物;5.通过对药物聚类分析,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7种聚类方,从功效方面来看,包括:扶正、祛邪、扶正祛邪三类;6.通过药物与药物关联分析,发现四君子汤、二陈汤、行气活血方是医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方药,三者之间的配合应用构成了医家用药的一般规律。7.通过对症状与药物的关联分析,发现对于核心症状:食欲不振、嗳气胃脘胀痛、上腹饱胀,核心药物是炙甘草、茯苓、白术、党参、黄芪、陈皮。反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要素为气虚、气郁,靶位为:肝、脾、胃;肝气郁滞、脾胃气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证型。本研究的创新点:1.合理运用“证候要素”和“靶位”以及“应证组合”思路,结合数据挖掘方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近10年期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治提出新的认识;2.从文献角度、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类型、证候要素、病机、用药规律进行总结,从多层次、多角度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特征和用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