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的初等教育较之清末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初等教育的法制、法规、学制、课程设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等方面都步入了规范化的进程。民国政府成立后,在全国开展义务教育,开始重视边疆地区的教育发展,在边地设立实验小学、补助边地初等教育经费、设立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使得边疆地区的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国中后期国民政府在凉山地区实施国民义务教育,建立新式学校,以期通过“施教’’来达到“治夷”,改变凉山地区落后的局面,将凉山地区的发展纳入统一的进程中。凉山地区先是属于四川省的管辖,后划归西康省管理。西康省建立后,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教育的政策,使得西康省的边地民族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民国中后期凉山地区的教育管理机构有了管理民主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在学制、课程设置、教师管理等方面都规范起来了,走进了现代教育的进程,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加速了凉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同时凉山地区的初等教育发展也有着局限性:教育经费不足、师资缺乏、语言不通、校舍缺乏等都制约了凉山地区初等教育的发展。对民国中后期凉山地区的初等教育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客观的认识国民政府的边疆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效果,以及四川省、西康省政府在发展边地少数民族教育中的得失。本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三章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选题缘由及研究现状、资料来源及研究思路。正文三章:第一章从清季、民国前期凉山地区的初等教育发展来看民国前期凉山地区初等教育的发展情况。第二章对民国中后期凉山地区的初等教育行政管理和教育经费、学制和课程设置等进行整理和论述。第三章主要是对于民国中后期凉山地区初等教育全面论述,客观的评价其时的初等教育的发展和成效,以及对其不足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