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能够通过为企业创造购买力,提高资源的分配效率而促进经济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机构同周边地区的合作逐步深化,通过跨区域管理来进行生产交易,形成当代金融业组织的基本形式——金融集聚。金融集聚通过突破地域的限制,引导要素流动和跨区域配置资本,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对经济发展本身而言,应涵盖两个方面: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因此本文研究的是金融集聚对综合了规模与质量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首先,界定金融集聚的概念,分析金融集聚影响经济发展的途径。然后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我国31个省市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度各省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并进行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这两个系统的的耦合度分析。最后运用带有时空双固定效应的空间滞后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金融集聚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我国各地区金融集聚水平有明显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金融集聚水平高,变化稳定;西部地区金融集聚水平低,也保持稳定;中部地区则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迅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布与变化和金融集聚具有一致性,省域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耦合度整体分布于低水平耦合、颉抗和磨合阶段,且随时间呈上升态势,两个子系统的协调关系尚未达到完善但正在朝良好的方向发展。二、我国金融集聚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具有相似金融集聚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的省域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且空间溢出效应随时间逐渐增强。三、金融集聚、政府支持、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利用外资水平因为金融体制缺陷和外资在制造业的过度集中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被解释变量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滞后项因为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集聚指数每提高1个单位,将引起经济发展水平指数提高大约2.011个单位,可验证其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