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蛋白anti-EGFR-iRGD标记的红细胞膜纳米载体构建及其在胃癌靶向治疗中的作用评价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ly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范围内,胃癌是排名前五位的高发恶性肿瘤,亦是肿瘤致死的前三位病因,给全球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卫生健康负担。而我国,地处东南亚区域,是全球范围内胃癌高发区域,现患病人多,确诊即进入进展期的病人比例高,导致胃癌诊疗在我国存在困境,治疗效果欠理想,给我国人民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增加社会卫生保健负担。目前,根据国际通行的NCCN指南,胃癌诊疗以手术、化疗、放疗为主,术前、术后化疗是胃癌诊治过程中的重要诊疗手段。紫杉醇作为胃癌有效化疗药物之一,临床应用广泛,但因其化学特性、制剂类型等原因,其应用过程中出现急性过敏、严重骨髓抑制等并发症、副作用风险较高。如何改善紫杉醇剂型,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方面,研究者一直在不断努力。近年来,随着生物膜药物载体研究进展,包括红细胞膜、白细胞膜等自体生物细胞膜被研究开发应用于荷载传统化疗药物,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其中,红细胞膜载体被证实能够协助药物躲避机体内网状系统对药物的快速清除,延长药物在机体内的循环时间,且其来源充足、易于获得,因而备受研究者们青睐。目的:探讨应用红细胞膜荷载紫杉醇制备纳米粒子,进一步应用具有肿瘤靶向性的独立自主设计、提纯的融合蛋白anti-EGFR-i RGD对纳米粒子进行修饰,构建具有肿瘤靶向性投递紫杉醇的自体红细胞膜纳米载药体系,评估其肿瘤靶向能力、体内外抗肿瘤作用。方法:采集新鲜外周血,分离、洗涤红细胞,低渗破膜法提取红细胞膜,制备红细胞膜囊泡,再行应用囊泡包裹紫杉醇溶液,经脂质体挤出器物理推挤制备载紫杉醇红细胞膜纳米粒(RBCm-PTX)。制备后,应用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等对RBCm-PTX进行表征,观察其体外稳定性;应用高效液相质谱检测RBCm-PTX包封率、载药量以及其体外释放情况;将DSPE-PEG-Mal与anti-EGFR-i RGD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相连接,形成亲脂性linker,再行经37℃孵育将脂质linker插入载紫杉醇的红细胞膜纳米粒子中红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制备anti-EGFR-i RGD-RBCm-PTX纳米粒子,将其后续应用于体内外实验。常规培养人MKN45细胞系,通过MTT检测anti-EGFR-i RGD-RBCm-PTX纳米粒对MKN45细胞的体外抑瘤作用。建立MKN45皮下瘤动物模型,通过监测实验动物体重、皮下瘤大小评估anti-EGFR-i RGD-RBCm-PTX体内抑瘤作用,通过近红外活体成像系统了解anti-EGFR-i RGD-RBCm-PTX活体内药物分布及其体内肿瘤靶向性,通过解剖实验动物重要内脏器官评价anti-EGFR-i RGD-RBCm-PTX的体内生物安全性。结果:(1)成功制备RBCm-PTX纳米粒子。动态光散射分析显示,RBCm-PTX平均粒子大小约168.7±2.2nm,多分散指数(PDI)0.200±0.002,包封率约60.00%,载药量34.07%,透射电镜下,可见RBCm-PTX粒子呈圆形、类圆形,大小较均一,体外稳定性研究显示,RBCm-PTX纳米粒体外可稳定存在约8天。(2)anti-EGFR-i RGD与DSPE-PEG-Mal经迈克尔加成反应成功连接,获得DSPE-PEG-anti-EGFR-i RGD。蛋白电泳显示,纯化后的anti-EGFR-i RGD与DSPE-PEG-Mal纯品反应后,胶内出现新的可被考马斯亮蓝染色的条带,该条带位于anti-EGFR-i RGD纯品上方。(3)成功制备anti-EGFR-i RGD-RBCm-PTX纳米粒子。对其进行表征显示,anti-EGFR-i RGD-RBCm-PTX平均粒子大小约171.7±4.7nm,多分散指数(PDI)0.214±0.005,透射电镜下可见RBCm-PTX粒子呈圆形、类圆形,大小较均一,体外亦可稳定约8天。(4)体外抗肿瘤研究显示,RBCm-PTX、anti-EGFR-i RGD-RBCm-PTX体外可杀伤人胃癌MKN45细胞。MTT结果显示,PTX体外抑制MKN45细胞增殖的半数致死剂量IC50约5.1ng/m L,RBCm-PTX、anti-EGFR-i RGD-RBCm-PTX均可在体外显著抑制MKN45细胞的增殖,且其各浓度抑制作用与裸药紫杉醇相仿,无统计学差异,P>0.05。(5)建立MKN45裸鼠皮下瘤模型,用于纳米粒体内分布、肿瘤靶向性研究。结果显示:荷瘤动物经尾静脉注射相应药物后,约2h在皮下瘤部位,anti-EGFR-i RGD-RBCm-PTX组荷瘤动物可在近红外活体成像仪所采集图像上见到移植瘤局部近红外荧光信号,注射后24h、48h分别采集信号,该组仍可见移植瘤局部荧光信号聚集,而上述相同时间点,RBCm-PTX组、anti-EGFR-i RGD联合RBCm-PTX给药组皮下瘤区域均未见明显荧光信号增强。同时,在实验动物心脏、肝脏、脾脏、肾脏亦可见近红外荧光信号存在。(6)体内抑瘤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PTX组、RBCm-PTX组、anti-EGFR-i RGD联合RBCm-PTX组、anti-EGFR-i RGD-RBCm-PTX组皮下瘤瘤重依次为:0.78±0.24g,0.46±0.17g,0.33±0.09g,0.24±0.05g,0.13±0.07 g(n=5)。anti-EGFR-i RGD-RBCm-PTX组皮下瘤瘤体积389±72 mm3,小于对照组(1006±145 mm3)、单纯PTX组(793±73 mm3)、RBCm-PTX(673±52 mm3)、anti-EGFR-i RGD联合RBCm-PTX(607±66 mm3)(n=5),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相较于对照组,各组皮下瘤体积分别缩小了61%、21%、33%、40%。实验动物内脏器官,包括心、肝、脾脏、肺、肾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结果显示,anti-EGFR-i RGD-RBCm-PTX组上述器官较对照组未见明显病理学组织改变,初步显示anti-EGFR-i RGD-RBCm-PTX纳米粒子具有体内安全性。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红细胞膜载紫杉醇纳米粒子、anti-EGFR-i RGD修饰的红细胞膜载紫杉醇纳米粒子。本研究结果显示,红细胞膜载紫杉醇纳米粒子、anti-EGFR-i RGD修饰的红细胞膜载紫杉醇纳米粒子大小较均一、分散性良好、体外稳定性可,且对MKN45皮下瘤靶向性显著提高,同时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肿瘤抑制作用,结合其制备工序的简单易操作、所需试剂安全性、可行性,考虑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临床常见因无法保留天然牙或先天性缺牙需要牙齿修复,但目前牙齿缺失的修复治疗显然无法与天然牙媲美。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pilla,SCAPs)是牙根再生最主要的成牙本质前体细胞,其成牙/成骨分化是牙根形成和发育的关键过程,但这一过程背后的分子机制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我们课题小组先前的一项研究表明,GATA结合蛋白4(GATA-binding prote
目的:在超声内镜(EUS)指导下,采用选择性淋巴结照射设野方式(ENI),进行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同步放化疗(CCRT)的前瞻性研究。这项临床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基于奈达铂(NDP)的三种药物组合作为一线化疗方案在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选取其中最合适临床应用的一种方案。方法:入组临床II-III期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所有患者在治疗开始前根据EUS检查结果进行准确分期,并标
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均位列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胃癌是一高度异质性的复杂疾病,因此其个体化治疗受限,最终导致胃癌治疗困难、治疗反应各异及靶向药物缺乏。因此,阐明胃癌异质性的分子基础,寻找新的预后标志和治疗靶标,是提高胃癌治疗疗效的关键。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计划是近年来肿瘤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尽管TCGA极大地拓展
目的通过研究TAp73α/TAp73β和DLC2在胶质瘤标本及胶质瘤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两者相关性以及发挥的作用,探讨胶质瘤中DLC2通过调控TAp73α/TAp73β从而发挥抑癌作用的机制。方法1.WB(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级别胶质瘤样本及胶质瘤细胞系(A172,T98G,U251,Shg44)中TAp73α、TAp73β的表达,验证它们与胶质瘤级别及胶质瘤细胞系克隆形成的相关性;
【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侵袭性强、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肝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率高,肝癌的远期预后仍不理想。因此,寻找能够反映肿瘤临床分期、复发转移和预后的标志物将对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Lnc RNA(CTB-193M12.5)与肝细胞性肝癌的临床相关性。【方法】我们收集了78例患者肝
第一部分miR-16在乳腺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目的:本课题组通过前期的工作,已经检测了不同miRNAs在乳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株和敏感株中的表达情况,发现miR-16在乳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株中呈现高表达。本研究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miR-16在乳腺癌细胞系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指标和预后的关系,分析miR-16表达的水平与乳腺癌阿霉素耐药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第一部分外泌体mi R-151a通过调控DNA双链断裂修复途径介导胶质瘤替莫唑胺耐药【背景】替莫唑胺(TMZ)化疗耐药性是目前治疗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的主要难题之一。胶质母细胞瘤是WHO IV级肿瘤,预后不佳。目前GBM患者的治疗标准是手术切除,然后辅助放疗和替莫唑胺化疗。TMZ用作GBM的一线治疗方案,然而耐药性限制了治疗反应的持久性。外泌
第一部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种类、发病率以及预测因素目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矫形手术治疗后仍存在广泛的并发症,但纳入麻醉诸多因素的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纳入围术期麻醉相关因素,确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种类、发病率以及预测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6年1月接受AIS手术的986例患者,回顾分析
期刊
第一部分:DACH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对胶质瘤细胞的影响【目的】研究DACH1在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DACH1的表达与胶质瘤患者生存率的关系及对胶质瘤细胞活力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对中国胶质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CGGA)中220例不同级别胶质瘤样本(97例低级别胶质瘤、34例间变性胶质瘤和89例胶质母细胞)及美国大脑肿瘤分子数据库(REMBRANDT)中410例不同级别胶质瘤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