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逐步加快,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较高的改善,然而周围环境却遭遇更多的破坏;与此同时,其发病率与环境因素(除遗传因素外)有密切联系的眼部疾病---近视,发病年龄和发病率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若近视得不到及时正当的矫正,除了远视力逐渐下降、经常伴有飞蚊症等症状外,因其并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脱离、青光眼、巩膜葡萄肿、近视性黄斑变性等发生率正在逐年增加,严重的甚至可以致盲。近年研究显示:全世界有1.53亿视觉障碍的患者,其中因未矫正的屈光不正导致的视觉障碍约占49%,而近视在这部分人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1]。在过去的三十年中美国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已经从25%增长到了41%[2],一些亚洲国家甚至已经增长到70-90%[3-4]。近视不仅仅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习、社交、就业、健康等方面,更严重的是这些影响会伴随其一生。我国学生现阶段近视率为60%左右,位居世界第二[5],发病率上升的同时发病年龄也不断趋于年轻化,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其发生发展,未来中国将有更多人面临视力逐渐丧失的严峻问题。作为中国直辖市的重庆,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相对其他发达城市(北京、广州等地)较落后,目前尚未见到有关中小学生近视现状的详细报告。2011年12月16日,《重庆市青少年近视防治研究中心》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该地区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由此拉开了序幕。为了较好的完成此项艰巨任务,我科屈光中心成立了专门调查小组,逐步开始了对各学校学生的视力调查工作。本调查拟了解当前重庆市主城区1~6年级小学生近视的患病率情况,并探讨影响近视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为后期建立每位学生的视力档案、动态追踪屈光变化及制定近视防控措施提供相应依据。对象和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重庆市主城区范围内抽取三所小学(重点、实验、普通小学各一所),再依照各学校的各个年级的班级总数随机抽取1~3个班作为最终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眼部检查和问卷调查两方面。结果:重庆市城区内小学生近视患病率为30.59%,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近视患病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学生近视中轻中度近视占主要部分,6年级学生的近视增长率最高;6~9岁期间的SE1平均年增长较高;家庭经济收入较低、端正坐姿、教室内光线强度、平时少玩游戏、喜吃蔬菜和肉类等因素对视力有保护作用;写字、看电视时眼睛距离书本和屏幕较近、每日玩游戏时间较长(3小时)、平时喜欢吃甜食和零食、父母亲一方或双方近视等是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近视学生配镜率及对近视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结论:被调查的小学生群体近视患病率较高,其影响因素可能涉及个性特征、卫生行为、饮食习惯及遗传等多种因素。该人群迫切需要建立有针对性的干预性措施,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近视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