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在西方的译介与研究情况折射出了西方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角度和研究重点。《资治通鉴》有两个节译本,分别为哈佛大学的方志彤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汉学家张磊夫所著,后者的译作更是以其可读性著称。对《资治通鉴》译文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促进中西方关于《资治通鉴》的研究,同时也可以促进国内外翻译理论的融合,进而推进中国典籍在西方的传播。
显化策略是翻译共性理论的因素之一,对它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翻译学者的重视。显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下意识的将原文中隐含的信息明晰化,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从而避免读者因为语言、文化等差异造成理解上的失误。在具体的翻译中,显化主要是通过语言手段之间的转换实现的,例如隐含信息、连接词和主语的添加,修辞手法的转换,句段的重组等。研究不同的原语和译语,显化手段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讲,显化可以概括为词汇、句法和语篇显化,这三个层面相互关联,使译文更容易为读者接受。
语料库的发展为显化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客观、可靠的依据,越来越多的显化研究借助语料库来证明某些显化手段的普遍存在性。但是由于技术上的限制,中英语料库在显化研究中应用的比较少。本文尝试建立汉英平行语料库,对张磊夫的译作之一--《建立和平》中添加的连接词进行分析,以了解典籍英译中连接词的显化现象,并期待证明Gideon Tourv关于显化和可读性之间关系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