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使用二甲双胍的代谢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二甲双胍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生殖内分泌科门诊就诊随访并给予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363例,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使用二甲双胍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分为有反应组(n=201例)和无反应组(n=16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糖化血红蛋白及血糖水平等,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二甲双胍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二甲双胍有反应组以累及胃肠道系统最常见,根据不良事件通用标准(CTCAE 5.0)对胃肠道不良反应事件进行分级分析,观察二甲双胍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临床表型分布。结果:(1)临床特征:共纳入患者363例,男女比例为1:4.2,有反应组与无反应组比较在性别、BMI、二甲双胍剂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性别(OR=2.732,P<0.05)、BMI(OR=1.104,P<0.05)是二甲双胍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3)二甲双胍有反应组共201例,分别为累及胃肠道系统188例(93.5%)、中枢神经系统7例(3.5%)、肝功能损害3例(1.5%)、全身性系统2例(1.0%)、皮肤系统1例(0.5%)。(4)发生二甲双胍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患者共188例,占比51.7%,其中92例(25.3%)因不耐受胃肠道反应而停用二甲双胍,16例(4.4%)因胃肠道反应需减量,80例(22%)能耐受胃肠道反应继续使用。采用CTCAE 5.0标准对胃肠道不良反应表型进行分级,结果提示胃肠道不良事件分级均为1-2级,其中以腹泻1级最为常见(90例,47.9%),其次为恶心2级(44例,23.4%)。结论:发生二甲双胍不良反应的患者体重指数更低、女性比例高于男性,性别和BMI是二甲双胍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二甲双胍不良反应以胃肠道不良事件为主,腹泻和恶心最为常见,分级分析发现胃肠道不良反应程度多较轻,但是因不耐受胃肠道不良反应而停药的患者并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