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以来,新农村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现状、缩小城乡二元差距、拉动内需的重要举措,受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建设目标从早期“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到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逐渐演变为关注农村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金融体系、自然环境、人力资产等多方面的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福利的提升。实践上,社会各界包括民间团体与机构亦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行动中,主要体现为以“资本下乡”、“部门下乡”为代表的外生农村发展路径和强调“农村自主性”的内生农村发展路径。总体上,无论从国家政策及演变来看,还是从实践来看,对内生型农村发展和外生型农村发展路径的讨论尤为激烈且尚未达成共识。那么,外生和内生不同发展类型农村居民福利状况如何,影响农村居民福利的机理是什么,应该如何完善不同发展路径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成为迫切解答的重要课题。既有文献对农村发展类型的比较研究多基于产业、城乡关系、区域、经济等要素展开,对内生农村发展类型和外生农村发展类型的研究比较少见,尤其关于农村发展路径建设效果、作用机理的定量研究鲜有报道。已有文献对农村居民福利比较的研究侧重于资产水平的福利研究,对资产差距福利效应的研究较少。文章从生计资产理论视角,构建涵盖金融资产、物质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产、社会资产的多维度多指标资产福利指标体系,分析资产福利作用机制,建立包括资产水平和资产差距的资产福利比较模型,采用模糊综合评判、基尼系数、熵权法等方法,利用武汉市郊区6村505份问卷调查数据,对内生农村发展类型和外生农村发展类型农村居民福利进行比较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内生农村发展类型和外生农村发展类型均能改善资产水平和资产差距;其中,内生农村发展类型对资产水平的提升效果和外生农村发展类型相近,对资产差距的建设效果优于外生农村发展类型,整体而言,内生农村发展类型对农村居民福利的改善优于外生农村发展类型。(2)内生农村发展类型能较好的兼顾农村各维度资产的建设,尤其在自然资产、社会资产、物质资产三方面效果明显;外生农村发展类型侧重于金融资产、人力资产等方面的发展,忽略了自然资产的保护,整体而言,内生农村发展类型各维度资产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更强。(3)内生农村发展类型应在培育农村内在发展动力的同时,吸引外部组织的支持,弥补农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缺陷;外生农村发展类型应加强对自然资产的保护,促进各类资产协调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在实践中可结合两种路径的发展经验,共同应用于农村建设,以更好的促进农村居民福利的可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