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乳腺癌目前已成为全球女性发病率第一的癌症,也是全球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敌人,其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在用于乳腺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中,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是被广泛认为最有价值的标志物,并且它还是最重要的靶向药物作用的针对位点。最新研究表明,30%左右的乳腺癌患者存在着HER2过表达,它已经成为在临床中评估乳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目前已成为全球女性发病率第一的癌症,也是全球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敌人,其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在用于乳腺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中,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是被广泛认为最有价值的标志物,并且它还是最重要的靶向药物作用的针对位点。最新研究表明,30%左右的乳腺癌患者存在着HER2过表达,它已经成为在临床中评估乳腺癌恶性程度、预后复发的重要指标,是乳腺癌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标志物。作用于HER2蛋白位点的靶向药物,已成为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策略,使得大量HER2阳性的病人因此受益。当HER2蛋白过表达的时候,HER2会自发形成同源二聚体或者与家族其他成员形成异源二聚体,持续活化启动下游信号,这将直接影响HER2靶向治疗效果和治疗方案。因此,高效检测HER2蛋白包括HER2的表达量水平和二聚体状态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靶向药物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本论文有机交叉整合了临床检验诊断学、生物分析化学、纳米材料学,基于核酸适体识别技术和邻位杂交技术,以乳腺癌HER2蛋白受体为检测模型,构建了一系列简单快速用来检测HER2蛋白及其二聚体状态的生物传感器。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基于DNA纳米酶催化的酪胺沉积反应用于细胞表面HER2蛋白状态的原位检测新方法研究高效分析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在细胞表面的状态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传统的免疫组化技术只能评估蛋白表达水平,不能准确反映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二聚化,且操作过程比较复杂。在此,我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的DNAzyme催化酪胺沉积反应用于膜蛋白状态的原位成像分析。以HER2为模型,利用特异性适体去结合HER2蛋白,诱导细胞表面形成活化的Hemin/G-四联体DNAzyme,催化荧光酪胺共价沉积在膜蛋白上进行荧光成像。利用适配体-G4探针和一对邻位适配体-拆分G4探针,该成像策略可以准确地表征乳腺癌细胞表面总HER2表达和HER2二聚化状态。同时,该策略成功地针对临床乳腺癌组织切片上HER2总表达量和HER2同源二聚体实现了相对定量分析,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该策略的建立提供了一个简单、实用、无酶的工具,可方便、灵敏地分析临床样本中的蛋白质状态,为临床研究、癌症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依据。2基于邻位诱导以DNA为模板的银纳米簇荧光激活策略用于细胞表面蛋白二聚体成像由于受体蛋白二聚体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它们进行高效、多元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在这里,我们报告了一种荧光激活策略来检测细胞表面的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二聚体。通过结合适体特异性识别的优点和富含鸟嘌呤(G)的邻位诱导激活以DNA为模板的银纳米簇(DNA/Ag NCs)荧光。我们把两种不同荧光特性的DNA/Ag NCs序列与对应的适体连接在一起形成相应的适体功能化的银纳米簇探针,并连接富G序列与对应的适体作为增强子。当蛋白质二聚体存在的情况下,在适配体特异性识别和结合后,会将暗Ag NCs探针与富G探针彼此拉近,然后激发产生相应的荧光。因此,该方法成功实现了HER2:HER2同源二聚体和HER2:HER3异源二聚体的同时成像,为HER2二聚体的多重原位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基于银纳米簇的荧光点亮策略为进一步研究细胞表面蛋白质二聚化提供了有潜力的工具,更有利于癌症的机制研究、准确分类和治疗。综上,本研究所建立的全新蛋白检测及其二聚体分析系统巧妙的整合了核酸适体的高亲和力高特异性、邻位效应触发DNA纳米组装的机制和纳米材料的独特光学性能。所构建的生物传感检测方法无需任何抗体和蛋白酶参与,具有简便、快速和高灵敏特点,为蛋白二聚体疾病生物标志物的准确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肿瘤的精准分型、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致命性恶性浆细胞肿瘤,占血液肿瘤的10%。MM的骨髓微环境是缺氧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增强新生血管,促进糖代谢异常,诱导抗凋亡蛋白的表达。DKK1与骨髓瘤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骨转移、骨破坏密切相关。目前缺氧调控DKK1的表达机制尚未有报道。目的:1.MM患者DKK1的高表达与骨髓微环境的缺氧的关系;MM细胞的快速增殖
目的:CTRP基因家族广泛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及肿瘤发生、发展过程,CTRP6作为CTRP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在膀胱癌中的生物学作用仍不清楚。本项研究拟探究CTRP6基因在膀胱癌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对膀胱癌增殖、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潜在机制。方法: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通过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并比较了包括UMUC3、T24、BIU87、5637等多种膀胱癌细胞系及正常膀胱
背景与目的:骨肉瘤发病率高、恶性程度高、易转移,其中远处转移是导致患者疗效不佳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他汀类药物主要用于降血脂,近年来也被发现具有抑制肿瘤增殖及转移的作用,但目前在骨肉瘤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报道,YAP和SOX9在骨肉瘤中均高表达,且与骨肉瘤细胞的迁移、侵袭有关。此外,课题组前期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SOX9可能是YAP下游的靶基因。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验证辛伐他汀是否可以通过调控YA
目的从表观遗传学角度出发,探究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中MYCN异常高表达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筛选出与MYCN表达密切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体内外实验验证LncRNA-AC142119.1的生物学功能,并阐明LncRNA-AC142119.1调控MYCN表达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利用LncRNA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出M
目的:肾母细胞瘤(Wilms Tumor,WT)为儿童常见的恶性胚胎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认为可能涉及基因改变,染色体异常,以及遗传因素等。近年来,研究表明TGF-β1在WT中异常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复发及细胞的侵袭能力相关。但是,其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拟探讨TGF-β1在WT中表达的意义,通过TCGA和GEO数据库对WT差异性基因进行分析,寻找TGF-β1介导的下游基因表达,利用
目的: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去势抵抗是进展期最重要的临床特征。在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m CRPC)中,全基因组测序证实肿瘤抑癌基因RB1和TP53变异频率较高,并且对多种癌症治疗剂均具有抵抗力。因此,阐明RB1和TP53在前列腺癌进展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策略。方法:运用慢病毒干扰载体(sh RNA)靶向沉默前列腺癌细胞RB1基因;通过CC
目的:揭示Lnc030通过胆固醇代谢参与乳腺癌干细胞(BCSCs)干性维持的分子机制。方法:(1)利用LncRNA/mRNA芯片分析MCF7和EMT化来源的MCF7/BCSC中lncRNA的差异表达情况,并寻找感兴趣的与干性相关的lncRNA;qRT-PCR法检测lnc030在Hs578T,BT549和MCF7的亲代细胞和其来源的肿瘤干细胞中的差异表达;qRT-PCR法评估乳腺癌病人组织来源的亲代
研究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疗法在代谢、感染以及恶性疾病中表现出独特的治疗优势。然而,微生物制剂作为治疗药物存在一定生物安全方面的风险,可能导致感染甚至是致死性感染的发生。且微生物制剂固有的异质性难以保障其治疗效果。探索更为安全和有效的微生物疗法是微生物药物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微生物来源的生物活性成分可发挥有效的治疗效应,可能代表着一种更可控、可重复和可靠的治疗策略。探寻具有治疗效应的单一
恶性肿瘤是一种对人类生命威胁性极大的高危性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人数都在逐年升高。肿瘤标志物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复发监测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目前临床使用的各类对肿瘤标志物的测定方法仍有一定局限性。生物传感器是利用生物活性物质作为识别元件,将识别到的靶标通过转换元件输出信号,达到检测目的的装置,它具有简便、高灵敏、高特异等优点,其中,光学生物传感器是运用最多的一种。等温
宫颈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倾向年轻化。长链非编码RNA是一类转录本长度大于200nt的内源性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Lnc RNA DLEU2是我们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基于GEO数据库和TCGA数据库中数据筛选到的在宫颈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的基因之一。通过临床组织样本验证和临床相关性分析,证实了lncRNA DLEU2在宫颈癌组织显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