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理论视阈下的教育异化问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5968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的异化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国民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不断发展、逐步成熟的,是揭示真相与追根溯源的统一,是人道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发现和发表以来,各理论界纷纷借用“异化”进行批判性研究。教育异化研究也由此诞生。但目前的教育异化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异化使用的浅层次化,教育异化研究缺乏异化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对教育和异化缺乏客观的研究态度等。笔者认为教育异化研究存在一个前提性工作,即在正式研究教育异化之前需确保这种研究是有必要的,有依据的,态度是端正的。本研究主要包含三个步骤和内容:首先,明确教育异化的内涵和教育异化研究的内容。教育异化有四个方面的规定:第一,指教育中人的主体性丧失和劳动的异化;第二,指教育现实掩盖教育本质,使我们看不清楚教育真相,需揭穿假象,从教育运动中探寻现象后的本质;第三,它是教育发展中由于教育之外的原因出现的一个阶段,有其进步性;第四,因此,就范围而言,不是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异化了,而是个别环节和方面出现了异化现象。教育异化研究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考查教育的发展史,反思目前的教育,说明目前教育表现出来的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和教育将向什么方向发展,即异化将被怎样扬弃。其次,指出和讨论古今中外教育异化的不同表现:现代以前教育异化表现为学校的出现、政治宗教文化等控制学校教育、公布的教育目的的虚假性和学生对社会生产生活的不了解不适应;现代以来教育异化表现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进一步隔离,经济代替政治宗教等控制学校教育,学校体制中的人——包括教师和管理者——的异化劳动和主体性的丧失;现代中国教育异化的特殊性在于传统制度和文化对教育的消极影响。最后,也是研究的目的所在,即分析教育异化产生的根源和消解它的现实路径。笔者认为教育异化的根源是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与教育的密切关系。社会中最具决定性力量的是经济和政治。经济和政治发展具有必然性,教育异化消解也是一种必然。但我们仍可加快教育异化消解的速度。中国教育异化的消解之路更为漫长,但因为在历史上有过成功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经验,中国教育也可能出现跳跃式的发展,加快教育异化的消亡。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研究在企业培训中如何实现培训课程与培训师的融合。论文针对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员工培训,但培训资源短缺、培训师与培训课程设计脱节、培训效果不甚理想的现实状况,
在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结合二十世纪末兴起的积极心理学(正向心理学)理论,理论界提出了许多有指导意义的方法和模式。但都没能明确地把积极心理学与系统理论结
对大米中黄酮和脂肪酸成分及抗氧化性能进行了分析。采用超声波法提取大米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方法测定黄酮含量,方法的回收率为95.35%~102.8%,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朝鲜族大学生民族认同、自尊、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了解当代朝鲜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自尊、心理幸福感状况,并找出隐藏在其中的民族认同、自尊、心理
法律在现今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规定了人们的行为,调整了不同阶级间的关系,并保障着公民的权利和国家的稳定。因此,法律具有权力。而法律的权力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
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等教育背景下,现今社会要求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能力。目前状况下的仅以少部分人参与的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发展为人才的竞争,销售人员是企业占领市场,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队伍,如何建设一支高忠诚度的销售队伍成为企业的重中之重。根据组织职业生涯管
教育具有解放人类的伟大力量,赋教育以性别意识研究,以社会性别意识视角审视和批判教育,使教育在实现民主与平等的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对教育进行性别意识研究,重点是
图像匹配技术在遥感、模式识别、导航制导、医学诊断、计算机视觉等领域中广泛应用,本文模拟人类对图像的认知过程,对基于轮廓的图像匹配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为了能得到比
反事实思维(CFT),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与事实相反的思维。Kahneman、Roese等最早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反事实思维的定义。他们认为,“反事实”不是指对未来的想象,而仅指对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