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的异化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国民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不断发展、逐步成熟的,是揭示真相与追根溯源的统一,是人道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发现和发表以来,各理论界纷纷借用“异化”进行批判性研究。教育异化研究也由此诞生。但目前的教育异化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异化使用的浅层次化,教育异化研究缺乏异化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对教育和异化缺乏客观的研究态度等。笔者认为教育异化研究存在一个前提性工作,即在正式研究教育异化之前需确保这种研究是有必要的,有依据的,态度是端正的。本研究主要包含三个步骤和内容:首先,明确教育异化的内涵和教育异化研究的内容。教育异化有四个方面的规定:第一,指教育中人的主体性丧失和劳动的异化;第二,指教育现实掩盖教育本质,使我们看不清楚教育真相,需揭穿假象,从教育运动中探寻现象后的本质;第三,它是教育发展中由于教育之外的原因出现的一个阶段,有其进步性;第四,因此,就范围而言,不是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异化了,而是个别环节和方面出现了异化现象。教育异化研究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考查教育的发展史,反思目前的教育,说明目前教育表现出来的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和教育将向什么方向发展,即异化将被怎样扬弃。其次,指出和讨论古今中外教育异化的不同表现:现代以前教育异化表现为学校的出现、政治宗教文化等控制学校教育、公布的教育目的的虚假性和学生对社会生产生活的不了解不适应;现代以来教育异化表现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进一步隔离,经济代替政治宗教等控制学校教育,学校体制中的人——包括教师和管理者——的异化劳动和主体性的丧失;现代中国教育异化的特殊性在于传统制度和文化对教育的消极影响。最后,也是研究的目的所在,即分析教育异化产生的根源和消解它的现实路径。笔者认为教育异化的根源是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与教育的密切关系。社会中最具决定性力量的是经济和政治。经济和政治发展具有必然性,教育异化消解也是一种必然。但我们仍可加快教育异化消解的速度。中国教育异化的消解之路更为漫长,但因为在历史上有过成功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经验,中国教育也可能出现跳跃式的发展,加快教育异化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