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广州近代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分析,结合田野调查,深入细致地研究其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揭示其内在规律。广州近代园林的发展具有特定的时代特色,立足于地域自然及历史人文环境,在融汇中西、贯通古今方面具有独特的手法,在当今文化全球化趋势下,为广州、岭南乃至中国园林发展的地域性特色保持提供史鉴。
广州近代园林特色的形成,与特定时代背景下,文化发展的个性化特征密切相关,论文从地域文化、城市建设及园林发展三个层面展开研究。地域文化层面的研究主要探讨地域传统文化的延伸、中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融汇、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等因子,对近代园林文化的综合影响。城市层面主要研究城市空间形态、规划建设思想及管理体制与园林建设的关系。园林层面主要对选址布局、建造技艺、空间营构、植物造景及园林功能等详细分析。以此为基础,系统疏理广州近代园林的发展脉络、时空特征的形成及功能与风格的演变,分析产生的原因。
广州近代的“双城”模式,空间的分离及市政建设的独立,使园林发展呈现两种迥异的风格和不同的历程,以沙面租界园林、十三行园林、宅第园林、茶(酒)楼园林及城市公园等类型表现出来。沙面租界园林是西方殖民者生活空间的移植,以规整的线性道路绿化和公共花园为标志。空间布局借用天然临水的优势,以乔木和草本地被植物为主营造出相对开敞的休闲空间,与沙面的西式建筑风格相协调。广州近代旧城园林的发展以十三行园林为先导,完成了广州古典宅第园林盛极而衰的过程,商馆区西式园林的痕迹也随着十三行制度的废除而湮灭。近代宅第园林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古典式宅第园林、西洋式宅第园林和混合式宅第园林。宅第园林风格表现出古典式向西洋式演变的趋势,园林空间从天井、屋顶、院落组合等封闭形式向开敞、共享的公共园林转变。茶(酒)楼园林是对传统茶酒文化的升华与创新,构筑要素主要有天井、花园、水池、假山等,是艺术、功能与经济三者的和谐统一。城市公园建设理论逐步完善,园林的公益性特征加强。后期产生了园林专理机构,园林范畴不断拓展,呈现出现代园林体系的早期特征。
论文最后讨论关于广州近代园林的保护问题,初步分析保护的原则、方法、内容与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