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药的研究,过去一直集中在有机成分,近年的研究表明,微量元素的种类以及含量特别是存在形态对于中药药效的发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是中药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本文以中医药微量元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为指导原则,采用湿法消解作为样品的前处理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ICP-AES)作为检测方法,在测定七种清热解毒类中药中钙、镁、铁、锰、铜、锌、磷、锶、铝、硼等十种元素总量的基础上,对部分元素的初级和次级形态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一、对七种中药中元素的总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中药均采用HNO3+HClO4混合体系消解效果较好,但所用酸的比例不同;同种元素在不同中药中含量水平不同。这些结果为阐明中药的作用机理及微量元素的含量控制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和数据。二、对中草药穿心莲、败酱草、鸡血藤、赤芍和重楼中的钙、镁、铁、锰、铜、锌和锶等元素进行了初级形态分析。采用传统煎煮法对各元素进行提取,用0.45μm微孔滤膜分离提取液中的可溶态与悬浮态,并计算了提取率、悬浮态颗粒吸附率。结果表明:水煎液与原药所含的各元素的总量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部分元素的煎出率远远小于40%,表明应提高残渣的利用率;在不同的中药中,Fe元素的颗粒吸附率均较大。初级形态分析可得到比总量更为丰富和有用的信息。三、在初级形态分析的基础上,对上述几种中药中的微量元素的可溶态和水煎液进行了次级形态分析。采用LSA-10大孔吸附树脂柱分离可溶态中的有机态与无机态;并采用正辛醇/水分配体系,在模拟人体胃肠环境条件下,将水煎液中各种元素分离为醇溶态和水溶态。实验结果表明:在可溶态里,Mg和Ca的无机态比例较高,而Fe、Cu和Zn的有机态比例较高;大部分元素的水溶态含量均随pH值的降低而增大,说明酸性介质有利于增大元素在人体中的水溶态含量或降低其醇溶态含量。本文首次探讨了穿心莲、败酱草、鸡血藤、赤芍和重楼中微量元素的形态分布,对揭示元素存在形态与药效的相关性以及新药的开发和研制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