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效的仿生海豚胸鳍推进性能数值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bing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现状,各技术强国之间关于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的竞争愈演愈烈,但受海洋中复杂的风、浪、流等环境载荷的限制,海洋油气资源勘探难度较大,对勘探设备的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年来,受海豚、鲸鱼、金枪鱼等鲔游式海洋生物启发,采用仿生拍动翼推进的AUV迅速发展为海洋资源勘探的利器,成为计算流体力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商业CFD软件FLUENT进行了仿生海豚胸鳍推进性能的数值计算,主要考虑拍动翼的横摇(Roll)运动和俯仰(Pitch)运动。在数值计算过程中,利用ICEM-CFD软件划分混合网格,采用基于压力的非定常求解器,选用一阶隐式的SIMPLEC算法和RNG k-ε湍流模型,运用动网格策略和UDF功能,实现预定的运动规律和每一时间步的网格重构。为验证本文数值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本文数值模拟了MIT拖曳水池0.4m×0.1m的NACA0012截面拍动翼的水池实验,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本文将地效原理应用于仿生拍动翼推进,定义了仿生拍动翼无地效、单地效和双地效三种推进模式。本文首先运用FLUENT数值计算了正投影面积均为S=0.25m2的6种不同仿生海豚胸鳍纯粹横摇运动下的无、单、双地效推进的推进性能,数值计算结果显示,在三种推进模式下,均为仿生座头鲸胸鳍的推进性能最佳。且对于某种特定的仿生海豚胸鳍而言,拍动频率越高,其一个周期内的平均推力和推进效率越高;拍动频率一定时,三种地效推进模式推进性能由高到低为:双地效>单地效>无地效。然后,本文又运用FLUENT数值计算了仿生座头鲸胸鳍横摇与俯仰复合运动下的无、单、双地效推进的推进性能,考虑的参数主要有俯仰运动振幅、横摇与俯仰相位差、拍动频率等。数值计算结果显示,在三种推进模式下,最佳俯仰振幅和最佳横摇与俯仰相位差是统一的,均为:θ0=6。,ψ=90°。且拍动频率越高,仿生座头鲸胸鳍一个周期内的平均推力和推进效率越高;拍动频率一定时,三种地效推进模式推进性能由高到低为:双地效>单地效>无地效。最后本文运用FLUENT后处理的可视化技术得到了仿生座头鲸胸鳍后方的3-DIso-Surface速度等值云图和涡量等值云图,从尾涡的生成、发展和泄放的角度解释了翼型后方的反卡门涡街现象及其瞬时推力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机理。本文的工作为AUV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一个多世纪以来,电动机作为最主要的机电能量转换装置,其应用范围已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电动机的控制策略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模拟控制方法已逐渐被以微控制器为核心的数字控制方法所取代。采用微处理器,通用计算机,FPGA/CPLD,DSP控制器等现代手段构成的数字控制系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电动机的数字控制系统中,一般采用的是PID控制,但由于PID控制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在有些场合
复合材料应用于舰艇的上层建筑结构中,不仅能够使结构重量减轻,从而降低船舶重心高度、提高船舶稳性及快速性,还能起到隔声、隐身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对于钢质主体上安装复合材
现代测控系统由信息采集、数据通讯和信息处理三部分组成。在测量点较集中的现场,通常采用有线方式进行连接。对于分散测控系统,线路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且现场装置空间位置不固
船舶结构疲劳寿命预报一直是船舶力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基于谱分析的疲劳寿命预报方法是公认的比较精确的方法。但实践表明,基于谱分析的直接计算法的计算工作量相当大,给实
残疾人在社会中往往处于最为边缘的位置,虽然通过人权法(此处指的是广义上的人权法,包括国内人权法与国际人权法)的形式已经改变了世界各地许多人的生活状况,但残疾人群体尚
本文主要针对三种典型战场地面运动目标(人员、轮式车、履带式车),设计了基于DSP的小型便携式地面运动目标探测识别系统,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目标地震动信号特征提取及目标识别
棒材检测一直是超声检测的难点问题,尤其是小直径棒材检测。超声成像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其已在现代工业无损检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超声检测技术发展的一个
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直以来是国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创新创业现状着手,对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西南石油大学双创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解决创新创业教
在陆上油气资源和近海油气资源开发进入中后期的情况下,世界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得海洋油气资源开发重点向更深的海域发展。在深海和超深海海域有着独特优势的半潜式平台成为
随着微小卫星在国防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微小卫星的生存和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微小卫星在飞行过程中的飞行姿态进行规划,提高卫星的低可观测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