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节日在重庆市中学生中的失落及解决对策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25912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日问题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拥有着很多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然而,这些节日背后所包涵的文化内涵,如今却越来越被现代人忽视。特别是在新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更热衷于过各式各样的“洋节”,当许多人感慨春节越过越没有意思,太单调乏味的时候,殊不知传统节日所特有的文化精神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 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人类文明,可以说,中国传统节日蕴含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由于德育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密切相关,所以把传统节日问题与传统文化、青少年德育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就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于节日问题的研究较多,对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研究也很多,但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还不多见。个别研究也只是限于现象层面,而没有进行深层的理论探析。 因此,本研究选取了重庆市8所中学的8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其传统节日观的调查,反映出传统节日在重庆市中学生中的失落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1.对中国传统节日及其内涵的不了解;2.对“洋节”更感兴趣;3.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感觉日趋淡薄,中国传统节日从内容到形式对他们都不具有什么吸引力;4.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在现代社会发生了意义上的变化。对于传统节日在重庆市中学生中的失落这一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成因分析:1.社会发展导致观念的变革;2.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3.中学生自身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传统节日文化建设和中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具体对策:1.从国家和社会来说,包括立法保护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引导对于文化发展多元和过节多元的正确认识,倡导文明健康的过节气氛和过节方式;2.从学校教育来说,包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节日教育;3.从中学生自身来说,就是要实践参与,身体力行。 本研究通过实践调查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析重庆市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态度,针对反映出来的传统节日及节日文化的失落现象,从文化和教育的视角透析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其他文献
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然成为事实,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发展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条件,并已成为当下的经济热点和发展趋势,电子商务在方方面面代表了我们的生活,提升了我们的
近代以来,“欧风美雨”持续东来,至清末民初,“欧化”、“西化”思潮盛行,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中西文化的交锋自此便一直贯穿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新文化运动期间,随着西学输
为加速高校教务管理改革的进程,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了清华大学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由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成绩管理、排课、选课等十几个模块组成。实现了
建设和运营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的目的在于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通过顶层设计,平台汇聚并提供多层次的工业信息化所需的云服务,实现了智能制造系统的应用服务整合。
“纯诗”是法国象征主义的诗学命题,它以“美”为本份和要素,欲在艺术创造中寻找一种“神圣美”。前期象征主义诗人多醉心于通过感官直觉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一个现实之
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结合资本主义新变化提出的有关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新认识,被称为恩格斯晚年社
在我国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退休”后的老年群体已引起社会的日渐关爱。但相对而言,那些处于临退休的“准老年”群体却往往被忽视而缺乏社会的关注
会展经济是以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兴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在国际上已经有比较发达的会展模式和成熟的经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因此会展经
<正>自一九八三年在《西湖》杂志发表小说处女作《第一宿舍》,到二○一三年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出版,余华的文学创作刚好三十年。此三十年,也正是中国当代文学在新时期以
<正>1《酒国》、《受活》、《兄弟》三部长篇小说的作者莫言、阎连科、余华,是中国大陆当代文坛最富有灵魂活力的作家(除了这三人之外还有贾平凹等)。所谓最有灵魂的活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