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韭菜(Allium tuberosum Rottler Spreng)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栽培形式多样。韭菜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及药用功能,成为中国北方重要蔬菜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人们对韭菜的栽培技术、形态发育规律、生理特性进行了一些研究。但迄今,尚未见有关韭菜氮素营养吸收及需氮规律的报道。本研究以韭菜为试材,研究了氮素浓度、氮素形态及配比对韭菜生长、生理特性、品质及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以期为韭菜合理施肥及无土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以“汉中冬韭”为试材,水培法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对韭菜生长、硝酸盐含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2~20 mmol·L-1氮素浓度范围内,各处理间韭菜叶长生长均表现为割后10天内为快速增长期,10天后为缓慢增长期。在氮素浓度为8~12 mmol·L-1时,韭菜产量、维生素C、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而硝酸盐含量和纤维素含量处于较低水平。硝酸盐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以植株产量和品质作为衡量指标,水培韭菜以8~12 mmol·L-1的氮素浓度为宜。 2.以“791”和“汉中冬韭”为试材,研究了8 mmol·L-1氮素水平下不同氮素形态及配比对791和汉中冬韭的生长状况、硝酸盐含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营养液中铵态氮比例的增大和硝态氮比例的减少,两韭菜品种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干重和产量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韭菜叶片硝酸盐含量、Vc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逐渐下降,而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纤维素含量逐渐上升,蛋白质含量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以产量和品质等作为综合衡量指标,791适合的NO3-:NH4+为2∶2或1∶3,汉中冬韭为3∶1或2∶2。 3.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不同形态氮素及配比对韭菜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素浓度为8~16mmol·L-1及NO3-:NH4+为3∶1~1∶3的处理范围内,可提高韭菜的根系活力,增加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促进韭菜对N、P、K等矿质元素的吸收。 4.以“汉中冬韭”为试材,探讨了不同形态氮素及配比对韭菜氮代谢中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营养液中铵态氮比例小于硝态氮时,随铵态氮比例的增加,根和叶片中GS活性逐渐增强,当NO3-:NH4+为2∶2时活性达最大,之后随铵态氮比例的增加GS活性缓慢下降。随营养液中铵态氮比例的增大,韭菜根GOT和GP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叶片GOT活性几乎不受氮素形态的影响,GPT活性随营养液中铵态氮比例的增大呈下降的变化趋势。 5.本试验首次明确了韭菜适宜的需氮浓度及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比例,为韭菜的合理施肥及无土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不同形态氮素及配比条件下韭菜体内氮代谢关键酶的测定结果表明,适当增加营养液.中钱态氮的浓度可提高韭菜体内GS活性,从而促进了韭菜体内的氮代谢,是韭菜体内硝酸盐含量降低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