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为研究背景,以“60后”群体与“90后”群体的幸福感主体差异为直接研究对象,以揭示社会转型影响人们幸福感变迁和差异并把握内在逻辑与机理为基本研究目标。在幸福感的概念择取上,本研究采用的是丛晓波关于幸福感所做出的概念界定,即把幸福感理解为个体依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性评价,是个体从整体上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心理状态,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也称主观幸福感。本研究梳理了国内外近年来针对幸福感开展的相关研究成果。现有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多是过于重视心理学研究,没有结合社会学理论及社会学视角,笔者决定从“60后”群体和“90后”群体的幸福感入手,立足社会转型宏观横向视角和代际比较微观纵向视角研究幸福感主体差异,从而勾勒和揭示个体主观幸福感同社会整体转型变迁之间的关联逻辑、演变态势。具体而言,通过对“60后”群体和“90后”群体的幸福感现状研究和代际比较研究,透视宏大中国社会转型中人们的幸福感变迁差异状况,分析产生原因、影响机理和整体态势。为此,本研究尝试首先就“60后”群体与“90后”群体的幸福意识从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性别差异、生活环境等各影响因子进行比较分析;其次,在“60后”群体与“90后”群体的幸福体验感上,从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性别差异、生活环境各影响因子进行比较分析;再次,关于“60后”群体与“90后”群体在追求幸福实现上的差异,则从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性别差异、生活环境影响因子视角进行比较分析;其次,对阻碍“60后”群体与“90后”群体幸福感获得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60后”群体和“90后”群体的幸福感现状研究和代际比较研究,进而透视宏大中国社会变迁运动,看到每一个社会变迁对于不同年龄的群体产生的剧烈影响,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研究数据分析与访谈总结获得的整体结论,回溯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整体状况,将两者进行关联分析得出三点启示:第一是从社会转型期两代人之间幸福感的整体状况及其差异分析来看,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整体水平较好,并非前述研究中所认定的那么严重,但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心态失衡现象需要予以重视和解决;第二是“90后”青年群体幸福感获得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凸显出转型期青年人社会心态的矛盾与问题;第三是要确立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