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济慈的颂诗诞生以来一直广为传颂,经久不衰。这些精美的诗歌不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也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在各种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最著名的几首颂诗:《心灵颂》、《忧郁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的创作集中在短短的一年之内,各首颂诗完成的中间间隔又很短,因此,许多评论家认为这些颂诗虽然取材各异,但在很多方面仍有相似之处,如诗歌的基调﹑风格等。在主题方面,评论界普遍认为他们是在赞美大自然的美丽,讴歌艺术王国的神奇,同时也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痛苦的反映。除此之外,易逝性主题也是评论界普遍赞同的观点,一些学者对这一主题在《忧郁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中的体现进行了单独的研究和分析,但是并没有评论将这些颂诗列为一个整体并探索他们统一的易逝性主题,当然,这一主题在《心灵颂》、《秋颂》中的反映也并没有得到关注。《心灵颂》、《秋颂》是颂诗系列中比较特殊的两首。《心灵颂》是济慈写的第一首颂诗,也被认为是不太成熟的一首,因而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评论界普遍认为此诗宣告了济慈对人内心探索的开始,歌颂的是永恒的心灵。《秋颂》是颂诗最后一首,写于同年的秋天,被认为是最完美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评论界普遍认为这首诗最好地反映了济慈对美的追求和赞美,也有的认为它是对大自然轮回的影射和诠释。然而,并没有评论将这两首诗进行比较,并研究他们共同的主题。本文将其进行分析比较,并且得出结论:这两首诗有着共同的易逝性主题。易逝性是指事物的易变性,不长久性和不永恒的特质。尽管有不少评论认为《心灵颂》和《秋颂》的主题是对美的追求赞美,也有人认为他们暗含了济慈忧郁苦闷的心情。本文则认为这些都不是他们最根本的主题,只是济慈对一切事物的易逝性本质在潜意识里深知的表现。通过具体分析,我们不光能看到济慈创作过程中自始至终摆脱不了的易逝性及其在诗歌中的表现,同时结合其他几首颂诗以往的易逝性主题的分析,得出结论:易逝性同样是《心灵颂》和《秋颂》的深刻主题。这样,几首著名的颂诗就因统一的易逝性主题而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