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掀起了海岛开发的热潮,海岛城市化趋势日渐凸显。海岛作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带,人类开发活动对其生态带来的影响往往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准确地评价海岛的生态变化,探索适合海岛特性的生态开发模式,对海岛型城市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福建省东部海域的平潭岛为研究对象,协同2001-2015年间遥感影像和各种调查统计数据,筛选相关的生态因子构建多要素生态遥感指数(M-RSEI),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海岛生态评价模型,分析海岛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变化状况,继而对其在后续综合实验区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筛选并提取绿度、湿度、热度、干度、人类活动强度和坡度等表征生态状况的6项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耦合构建多要素生态遥感指数(M-RSEI),该评价指数不仅表征了自然生态水平,也融合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对研究区不同时相生态水平的评价结果表明,2001年、2010年和2015年平潭岛M-RSEI均值分别为0.477、0.470和0.462,整体生态状况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采用差值影像算法分析平潭岛生态状况的变化,结果表明2001-2015年间平潭岛生态状况保持稳定、退化及改善的区域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38.27%、31.98%和29.75%,总体生态变化特征为稳中有降,退化程度大于改善程度,呈现轻度退化趋势,退化程度主要以变差1级为主。结合景观格局分析发现,研究区生态等级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处于不断扩张的状态,且扩张的形态在2001-2010年间是呈不稳定的零碎状,而在2010-2015年间则偏向于组团状,稳定性增强。(3)进一步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海岛生态评价模型,并结合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结果显示,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快速建设带来大面积的成片开发,使岛内植被急剧锐减、建筑用地大量激增。可见,不断加剧的人类开发活动是导致海岛生态趋于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几处典型片区生态变化驱动因素的具体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措施及建议,为平潭综合实验区在后续的开发建设中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状况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