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酸合成酶基因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转化苜蓿的研究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gfgtest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世界栽培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利用最广泛的一种豆科牧草,被誉为“牧草之王”。在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种植,而南方酸性土壤中铝毒的存在限制了苜蓿在该地区的推广,因而培育对铝耐受力强的苜蓿新品种是解决苜蓿在南方种植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对植物耐铝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我们使用分子手段培育耐铝苜蓿新品种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以渝苜一号紫花苜蓿的15号植株和以此植株为材料转化了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基因的P-83号植株为
其他文献
以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为研究材料,根据本实验室构建的三角帆蚌cDNA文库中已标注的EST序列,利用RACE法克隆得到两个三角帆蚌抗菌肽基因(theromacin、big defensin)的cDNA
本试验主要以与次级毛囊衰退功能相关的SOX21、BMP4、Noggin基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内蒙古白绒山羊持续两年埋植褪黑激素的方法研究褪黑激素对内蒙古白绒山羊皮肤中绒相关基因
VLDLy(极低密度脂蛋白)VTG(卵黄生成素)是两种主要的卵黄前体物质,在雌激素的作用下由肝脏合成后,进入血液循环运输到卵泡毛细血管处,穿过卵泡膜上的层层结构最后被卵母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