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对沿线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九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自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开通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高铁建设,高铁网络化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互联互通,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产生了催化作用;但高铁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作用力度和作用方向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是否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尚待进一步探究。因此,本文以高铁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为着眼点,以期理清高铁对沿线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真实影响,引导高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首先梳理了高铁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产生极化效应或扩散效应两种可能影响的内在机理。其次,选取中国254个地级市和十大城市群2007-2016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析高铁开通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的经验事实。运用渐进DID的方法,分别从开通高铁城市与未开通高铁城市、开通高铁城市之间两个角度探究高铁对沿线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整体和城市群的真实影响,从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的角度讨论高铁对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运用工具变量法和广义矩估计法对模型中潜在的内生性问题进行了讨论;采用替换核心变量和安慰剂检验的方法检验模型的稳健性。其中,高铁对沿线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整体影响以距离中心城市的距离作为划分依据,进行了空间异质性分析,高铁对城市群区域经济格局的实证分析则重点探究高铁对各城市群的异质性影响是否与城市群区域经济差距和高铁覆盖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高铁对开通高铁城市和未开通高铁城市的区域经济格局产生了极化效应,生产要素向开通高铁城市所在的空间集聚。中心城市对距离其100公里至200公里范围未开通高铁城市的虹吸效应尤为显著,此范围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极化显著。(2)高铁对开通高铁城市之间的经济空间格局同样产生了极化效应,中心城市对距离其200公里至400公里以内开通高铁的非中心城市的虹吸作用更强,此范围内的极化较为显著。(3)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是高铁引起区域经济格局变动的两大机制。(4)高铁对各城市群两个角度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均存在地区差异。开通高铁与未开通高铁层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表现为显著的扩散效应,中原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以极化效应为主;高铁覆盖率高、区域初始经济差距大且具有经济发展相对水平领先城市的地区,高铁的开通有利于区域经济差距缩小,易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产生扩散效应。开通高铁层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主要表现为扩散效应,中原城市群现出显著的极化效应。最后,针对如何借助高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获取害虫动态变化数据是害虫综合治理预防的重要基础之一,温室害虫一般具有虫体小、迁飞性、隐蔽性(常于叶片背部危害)等特点,目前大多采用人工识别与计数,不仅费时费力,而且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包含美丽乡村建设在内的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备受重视,乡村面貌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实现新发展,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村基层基础更加坚实。然而实事求是的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三农”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农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尤其是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农业农村萧条甚至衰退的现象,昌乐县也是如此。尽管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美丽
本文通过解读ICD-10合并编码定义,将合并编码的规则显性化,挖掘整理疾病合并实例,并应用基于混合策略的文本字面相似度计算法实现诊断文本的自动合并编码。ICD-10是世界卫生
民族院校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动机制,有助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发扬。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人口功能以及文化功能,建立一个民族院校与社区合作互动的机制,对于民族院校而言,发挥其文化功能,能够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可以让大众对于民族文化更加了解,有助于构建一个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大家庭。建立一个民族院校与社区合作互动的机制,对于社区而言,既切合终身教育的理念,又能帮助社区居民构建终身学
目的分析妇产科纠纷常见原因,制定相关对策。方法对我院6起医疗纠纷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纠纷大多由于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医疗技术水平低、沟通不到位引起。结论加强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