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要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2%(即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可兑换8.11元人民币)。在此后近四年的时间里,人民币走上了逐渐升值的道路。2009年8月11日,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8352。按照汇改时8.11汇率计算,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达到15.73%。农产品出口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巨额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来源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区之一,其粮食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小麦、玉米、红薯、大豆及稻谷等,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等,并且棉花与花生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此外,山东还是水果、蔬菜和海产品的主要产区之一。截至2008年底,山东省农产品出口额近99.76亿美元,同比增长7.9%,出口额居全国首位,因此至2008年,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规模已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极大地拉动山东GDP的增长,并带动解决了约1600万人的就业问题,对山东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率也达到了25%,可见,山东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对山东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及现代化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传统的汇率对贸易的影响理论,人民币汇率升值必然会对山东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具体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结论为:短期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山东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即人民币升值能够促进山东农产品出口增加;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会对山东农产品出口贸易产生滞后的负向影响,最终会使山东农产品贸易收支呈现一条“反J曲线”。山东省作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大省,面对人民币升值,应积极在各个方面努力提高全省农产品自身的竞争力,使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