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一种力量,它不仅表达人们的思想,也控制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如今,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大众媒体对公众的影响日益显著,看似公允的新闻报道实则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世界舆论。对于拥有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群体来说,通过媒体输出自己的文化和意识,这也被认为是一种权利争夺方式。2013年,我国对实行已久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及时修改,推出单独二胎政策,这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此前对于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多集中在政治、经济、冲突和自然灾害等方面,而对于人口问题的新闻语篇分析尚且空缺。关于中国的人口政策及相关问题,中美新闻媒体是如何关注的,在报道中呈现意识形态的方式和差异,都值得我们研究。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以费尔克拉夫的三维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韩里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工具,选取了时间跨度为2009至2013年,在《时代》和《北京周报》网站上关于中国人口政策的35篇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描写、阐释、解释三个维度对所选文本进行对比和批评话语分析,运用了及物性、情态、转述方式、新闻来源等方式分析了语言特点,目的在于揭示隐含在语言结构下的意识形态差异,以及新闻报道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本研究发现:(1)在中美两国新闻报道的语言中,物质过程在六大过程中均占最大比例;关系过程的比例在美国媒体中排第二,而在中国媒体的报道中被语言过程所取代,仅排第三;在情态动词的使用上,中国媒体常用表示肯定和强制性语气的情态动词,而美国媒体更多地使用表示推测和可能性的情态动词。(2)两国媒体均使用直接引语多于间接引语,并极少使用预先调整的直接话语,比较而言中国媒体的直接引语比例多于美国媒体;美国媒体确定的和不确定的新闻来源几乎占有相同比例,而中国媒体的确定新闻来源远多于不确定新闻来源。(3)美国媒体对中国人口政策多进行负面报道,并对中国的人权现状、性别平等和劳动力状况等相关问题持否定消极的态度;而中国媒体则更倾向于展示官方数据和政府所公布的事实,对于由人口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常表现适度担忧和愿意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4)本研究将这些语言特征置于社会文化背景来考察,并结合中美长期以来在人权问题上的博弈加以分析,发现中美媒体在报道中国人口问题时并不是任意选择语言策略的,而是受到报道者及其媒体所属的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报道者常利用看似客观的语言策略隐藏各自的意识形态。本研究试图通过多维度的分析来揭示被新闻报道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一方面通过实践证明了将Fairclough的三维理论框架和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应用在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中是有效并适合的,另一方面也提高读者透过语言现象看透新闻本质的意识,从而增强他们对不公正意识形态的反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