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浪费、环境破坏日益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为了转变我国经济长久以来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两型社会”纲要,并于2007年设立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府力图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我国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由于我国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有必要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地区的“两型社会”建设程度进行评价,以明确各地区“两型社会”的建设方向。本文首先从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能力和社会和谐五个方面出发初步构建“两型社会”评价四级指标体系,而后以此为基础建立“两型社会”评价精简指标体系。其次,针对建立的“两型社会”评价精简指标体系,我们利用综合指数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6-2012年的发展情况进行打分,并将以上各地区打分加权平均计算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得分情况。最后,根据各个地区的总得分结果对各地区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再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得分情况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为了更细致的比较我国各地区“两型社会”建设情况,我们分别从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能力和社会和谐五个方面,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相应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两型社会”建设情况总得分逐年递增,总得分较高的大部分为东部沿海省份,中部省份略低,西部省份最低。通过从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能力和社会和谐五个方面探析制约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因素,我们发现中、西部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忽视了环境保护、社会和谐指标的建设,加之创新能力普遍偏低,拉低了两型社会总体水平。而后我们针对各地区在建设“两型社会”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国外先进经验,分别从新型产业体系、建设节能减排全覆盖工程、加强立法、完善公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等角度提出对政策建议。图9幅,表25个,参考文献7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