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深圳低碳城为宏观背景,主要研究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对地面水文循环的恢复作用。研究选取深圳低碳城中的某一地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暴雨管理模型对地块进行水文模拟。为了分析低影响开发技术的消减效果,将地块的建设情况分为三种:未开发建设模式(现状建设模式)、常规开发建设模式以及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区域的土地类型对模型的基础参数进行初始赋值,将地块中的道路、下垫面都进行模型概化,按照排水流域的实际汇流情况划分子汇水流域,利用研究区域已有的管网数据信息对排水管网进行数据处理。研究采用年径流总量、径流峰值流量作为评价地块水文循环情况的量化指标。首先对现状建设模型以及常规开发建设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本次研究的研究目标。随后选取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等,构建低影响开发模型,通过优化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控制比例,使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下地块的水文循环最接近现状建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若进行常规开发,研究区域年径流总量增加105%,径流峰值流量增加了72%,年总渗入雨水量减少52%,主要是由于常规开发导致地表下垫面类型的改变,不透水下垫面的比例增加。(2)若将所有不透水路面加入低影响设施,对研究区域进行低影响开发的初始赋值,设置控制不透水路面的比例为100%。模拟出的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径流总量和径流峰值流量被大大削减,其值远远小于现状模型,这与本次研究目标不符,应当进行优化。(3)经过优化得到最终赋值条件,研究区域年总径流量几乎与现状值相同;径流峰值流量稍微大于现状值。说明通过低影响开发措施,研究区域可以实现开发建设后年径流量不大于开发建设前的目标。(4)最终得到低影响开发设施对不透水路面的最佳控制比,绿色屋顶占区域面积的8.82%,透水铺装占14.60%,下凹式绿地占3.01%,雨水花园占4.05%,低影响开发树池占0.46%,储水模块约为0.5%。总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约占研究区域面积的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