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和乡村是组成区域的两个基本单元。城乡关系既是最基本的,又是最核心的区域关系。城乡一体化空间分异是城市和乡村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体现了其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标示区域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研究陕西省县域城乡一体化空间分异,有利于认识其发展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实现陕西跨越式发展。论文运用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陕西省107个县(区、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省县域城乡一体化空间分异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1)系统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相关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国内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内涵、发展目标、动力机制、水平测度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探讨,成果丰富。但是,对城乡一体化空间分异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尚未开展系统化、定量化的研究,有待加强。(2)系统梳理并总结了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的理论依据和定量化评价方法。研究表明:国内学者基于省域、市域和县域3种尺度,从城乡空间一体化、社会文化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一体化4个方面,对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城乡一体化是指从区域整体的角度出发,促使城乡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优化布局,促进城市和乡村高度网络化协作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研究应包括城乡关联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2个方面,其中城乡关联发展是基础,城乡协调发展是目标。因此,论文从城乡关联度和城乡协调度2个方面,构建了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城乡关联度包括空间组织关联、经济发展关联、社会文化关联和生态环境关联4个方面,城乡协调度包括经济发展协调、社会文化协调和生态环境协调3个方面。(3)以陕西省107个县(区、市)为研究对象,运用ESDA、地统计、数理统计等多种定量化方法,从Global Moran’s I指数、Local Moran’s I指数、Getis-Ord Gi*、组内和组间得分偏差、数量百分比、地理分布、空间分布形态、总体分异趋势等10个方面,系统深入的分析了1978-2010年陕西省县域城乡一体化空间分异格局及过程。研究表明:陕西省县域城乡一体化空间分异格局与县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并且其空间分异过程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吻合。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区、市),城乡一体化水平也高,在空间上表现为高水平区域(即热点区域),但发展速度缓慢(即增长的冷点区域),反之则相反。同时,1978-2010年陕西省县域城乡一体化空间分异过程总体上呈现“低水平均衡-低水平非均衡-高水平均衡”的趋势,其中以1978-2000年的分异过程最为显著。(4)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变差系数,对陕西省县域城乡一体化空间分异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空间组织、经济结构、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是影响陕西省县域城乡一体化空间分异的4个主因子,并且其影响程度具有显著的差异性,1978年分别为0.242、0.275、0.214和0.224,2000年分别为0.440、0.136、0.209和0.209,2010年分别为0.542、0.231、0.264和0.124。(5)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四种类型,即整体发展滞后型、初级协调发展型、中等协调发展型和高度协调发展型,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