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国际严重罪行中,灭绝种族罪一直是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的对象,并且力求对该罪进行严厉惩治.1948年,《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的通过,意味着国家间对有效惩治灭绝种族罪达成一定的共识.各国以及专家委员会在制定《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的过程中,积极讨论有关灭绝种族罪的管辖权问题.针对灭绝种族罪,是否应当适用普遍管辖权以及普遍管辖权的概念是否应纳入公约的规定中,各国与专家委员会存在不同的意见.本文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际严重罪行中,灭绝种族罪一直是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的对象,并且力求对该罪进行严厉惩治.1948年,《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的通过,意味着国家间对有效惩治灭绝种族罪达成一定的共识.各国以及专家委员会在制定《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的过程中,积极讨论有关灭绝种族罪的管辖权问题.针对灭绝种族罪,是否应当适用普遍管辖权以及普遍管辖权的概念是否应纳入公约的规定中,各国与专家委员会存在不同的意见.本文将针对灭绝种族罪的普遍管辖权展开研究,通过对《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第6条争议过程的阐述,发现公约制定后国家、国际法院/法庭的司法实践与公约订立时的规定有所出入.接下来通过对公约制定后针对灭绝种族罪普遍管辖权的相关司法实践的分析,得出相关司法实践可作为嗣后实践来重新审视《灭种罪公约》第6条的结论.并且通过研究上述司法实践,探讨国际法院、法庭与国家的实践是如何交互影响的.最后提出灭绝种族罪普遍管辖权应如何发展的建议.
文章首先阐述了《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第6条在制定过程中的争议,主要针对灭绝种族罪是否可以适用普遍管辖原则,以及普遍管辖权的概念是否应该纳入公约的规定之中.对此,专家委员会、国家以及机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与意见.
其次,文章主要分析了公约制定后针对灭种罪普遍管辖权的相关司法实践.从国家立法、国际法院/法庭实践前的国家实践与国际法院/法庭实践、国际法院/法庭实践后的国家实践四个方面入手,针对以色列、比利时、西班牙、德国等国家进行分析,将国际法院/法庭实践作为分隔点,以"艾希曼案"、"危地马拉种族灭绝案"等案例做串联,评论与分析上述司法实践可否作为嗣后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上述司法实践的特点.
再次,文章以灭种罪普遍管辖相关司法实践为基础,主要从国际法院、国际刑事法庭、国际刑事法院三个机构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探讨这三个机构的实践是如何影响国家针对灭绝种族罪行使普遍管辖权的,以及国家实践是如何影响国际法院/法庭实践的.
最后,文章结合灭种罪普遍管辖权的司法实践,针对普遍管辖权的明确与发展提出相关展望与小结.
其他文献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real-time information exchange of on-site distribution board image at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site,a design scheme of EMU distribution board image transmission system based
诉的利益概念产生于民事确认之诉,用来限制原告资格以达到防止滥诉并控制案件进入法院实体审理的数量,进而可以使法院集中精力审查专业性案件,更加高效准确地进行司法救济工作。自2015年我国行政诉讼施行立案登记制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案件进入行政诉讼,众多行政法学者更坚定的认为将诉的利益引入行政诉讼势在必行。但是引入诉的利益涉及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的利益衡量和价值判断,另外,诉的利益在行政诉讼中既具有积极功能
自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权提出以来,很大程度地缓和了审判权和审判监督管理权之间的紧张关系,因其以温和谦抑的监督管理模式取代过去行政化的强势型干预手段,一直是司法责任制改革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本轮改革强调充分保障审判权独立行使的同时,强化审判监督管理权的行使,使二者趋于平衡。案件审批制度废除后,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呈现出“不愿放权”“不善监管”的局面,改革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是审判权与审判监督管理权界限
近年来,正当防卫案件频发,正当防卫制度几乎已经成为一个刑法学界与法理学界非常棘手的问题。2018年发生在江苏昆山的“于海明案”以及2019年的“赵宇见义勇为案”等几大案例又将正当防卫的判定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而几乎大部分的学者在立论之初均从以下几个问题着手:其一是正当防卫的成立问题,核心问题是正当防卫的限度问题。多数学者认为正当防卫司法审判中唯结果论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正当防卫制度始终处于沉默状态;
概念和语词分别是思维世界和语言世界内最基本的单位,思维世界与语言世界的联系决定了概念是语词的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表达。因人类区分活动而产生的模糊性具有普遍性,是一种不完全性,也是概念和语词的基本属性。概念模糊性导致概念不能完全涵摄其所对应的事实,词义模糊性导致其语词不能完全表达其所对应的概念。 法律概念属于概念,因此具有一般概念的区分功能。法律概念所区分的事实是具有价值取向的法律事实,且法律概念受
随着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挂牌成立,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均被纳入监察范围之中,大大增强了打击贪污腐败的力度。巡视监督作为党和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动态监督的方式打破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的利害关系,具有其他监督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为完善巡视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巡视监督的价值,本文立足于现行巡视监督制度的运行现状,考察党内巡视监督制度的具体设计、分析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的主要内容,以期建立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公民直接、实质参与刑事审判的制度样态,如同一种社会仪式,代表着此社会的思想、制度和法治信仰,区分出与其他社会的不同。未来,我国应实现最大化参与可能,在参与数量、范围之外,还要致力于提高参与质量和参与深度,发挥参与公民之智识对案件事实认定的价值。本文考察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实践现状,深入分析参与效果不彰的两大原因,从制度价值、制度主线和制度目标等三个角度明确制度的优化方向。在比较法的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历经几次修订,2012年修订的版本吸收了各地试点的经验,添设了新的内容——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处理程序的特别规定,迎合了国际立法上保护未成年人的整体趋势,设立了几项多重教育与救助未成年人的制度,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便是亮点之一。犯罪记录封存是指对于触犯轻罪的未成年人,在其认罪悔罪后,要求司法机关对该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的案卷资料予以保密的制度。该项制度能够有效减少曾经的罪犯身份给未成
共同诉讼是一项牵涉到众多民事诉讼法理论的复杂制度。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类型化的作业以把握其本质并充分发挥其实践功能。我国对共同诉讼的类型划分较为粗糙,职权主义色彩较为浓厚,法律适用亦不统一。故有必要借鉴大陆法系的经验,引入类似必要共同诉讼并重构类型划分的方法。但大陆法系的共同诉讼类型亦有其局限性。究其理论根源,在于传统当事人适格理论过于僵化,有关“合一确定”的内涵过于狭窄。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理论
近年来,私募股权投资现已逐步成为继银行信贷、新股发行之后的第三大融资方式。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基于投资收益和投资安全的考量,从业者设计了诸多该领域所特有的优先权利条款,这些优先权利对私募股权投资者的利益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法律制度供给不足,这些优先权利在我国的具体适用可能遭受法律障碍甚至否定性评价。因此,这些优先权利条款的设置在私募股权投资中究竟发挥着何种独特的作用与意义,在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