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失衡后小肠对糖吸收影响的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jyxq13571302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研究肠道菌群对黏膜通透性影响和糖吸收机制,为糖尿病控血糖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选用清洁级SD(Sprague Dawley,SD)大鼠,50只,本实验共分为三组:糖尿病组(A组);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失衡组(B组);健康对照组/正常组(C组),平均体重90±5g,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高脂高糖饲养四周。禁食12小时后,测定空腹血糖>9.0mmol/L的大鼠弃之不用。其余合格的大鼠以40mg/kg剂量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reptozocin,STZ)。3天后禁食12小时,测定空腹血糖≥16.7mmol/L认为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从糖尿病组随机抽取一半数量的大鼠,每日以1mg/mL剂量的头孢曲松钠灌胃,每日灌胃一次,持续灌胃一周。一周后采集粪便样本,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后,通过电泳图观察到该组菌群条带数明显少于正常组,为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失衡模型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每只大鼠灌胃乳果糖及甘露醇,剂量为120mg乳果糖、80mg甘露醇各1mL[1]。大鼠灌胃后,每只放在单独的分层鼠笼中,禁食禁水,收集24小时尿液,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尿液中乳果糖甘露醇排出量。每日观察大鼠表观体征,记录体重及精神状态等。每三日测一次血糖,每周取粪便观察肠道菌群改变情况。处死后取大鼠小肠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制备小肠组织匀浆用以测定小肠上皮细胞Na+-K+-ATP酶。结果:1.糖尿病大鼠成模率本次实验共选取50只SD大鼠注射40mg/kg剂量的STZ建立糖尿病模型,其中30只成模,成模率60%。2.肠道菌群失衡对糖尿病大鼠表观体征的影响糖尿病菌群失衡组与糖尿病组大鼠相比较出现腹泻症状,粪便稀软、颜色呈黄色;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出现行动迟缓、精神萎靡、皮毛不光滑、脱毛现象严重、体态消瘦。3.肠道菌群失衡对糖尿病大鼠体重的影响实验显示,正常组大鼠体重为437.8±12.69g,糖尿病组大鼠体重为233.5±6.33g,糖尿病菌群失衡组大鼠体重为236.2±5.20g,糖尿病菌群失衡组与正常组相比,体重明显降低,差异极显著(p<0.01),糖尿病组与糖尿病菌群失衡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大鼠与正常组相比,体重明显降低,差异极显著(p<0.01)。4.肠道菌群失衡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变化的影响正常组SD大鼠空腹血糖为5.263±0.18mmol/L,糖尿病组SD大鼠空腹血糖为23.23±1.08mmol/L,菌群失衡糖尿病组SD大鼠空腹血糖为22.98±0.69mmol/L,糖尿病菌群失衡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菌群失衡组大鼠空腹血糖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尿病组与糖尿病菌群失衡组大鼠相比血糖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空腹血糖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5.肠道菌群失衡对糖尿病大鼠黏膜透性变化的影响实验显示,正常组大鼠尿液中乳果糖/甘露醇比值为0.3160±0.12,糖尿病组大鼠尿液中乳果糖/甘露醇比值为0.7249±0.10,糖尿病菌群失衡组大鼠尿液中乳果糖/甘露醇比值为1.541±0.33,糖尿病菌群失衡组与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菌群失衡组乳果糖/甘露醇比值高于糖尿病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菌群失衡组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菌群失衡组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组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肠道菌群失衡糖尿病大鼠的菌群分析实验显示,正常对照组条带数为30.00±1.47条,糖尿病组条带数为22.00±0.58条,糖尿病菌群失衡组条带数为9.667±0.33条,糖尿病菌群失衡组与糖尿病组相比,条带数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菌群失衡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条带数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条带数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1)。7.肠道菌群失衡对糖尿病大鼠小肠组织形态的影响每组随机抽取3只大鼠对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进行小肠组织形态学的观察后发现,糖尿病菌群失衡组十二指肠肌肉层较正常组薄,空肠绒毛肿胀、十二指肠及回肠绒毛断裂脱落现象明显,回肠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浸润。糖尿病组绒毛排列不规则,断裂现象严重,回肠段尤为突出,空肠及回肠肌肉层有明显孔洞,正常对照组无明显改变。8.肠道菌群失衡对糖尿病大鼠小肠上皮细胞Na+-K+-ATP酶变化的影响实验显示,正常组大鼠小肠上皮细胞Na+-K+-ATP酶含量为2.812±0.25ng/mL,糖尿病组大鼠小肠上皮细胞Na+-K+-ATP酶含量为1.877±0.13ng/mL,糖尿病菌群失衡组大鼠小肠上皮细胞Na+-K+-ATP酶含量为1.500±0.07ng/mL,糖尿病菌群失衡组与糖尿病组相比,大鼠小肠上皮细胞Na+-K+-ATP酶含量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菌群失衡组与正常组相比大鼠小肠上皮细胞Na+-K+-ATP酶含量也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极显著(p<0.01),糖尿病组与正常组相比大鼠小肠上皮细胞Na+-K+-ATP酶含量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1.40mg/kg剂量的链尿佐菌素(STZ)成功建立了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2.低剂量头孢曲松钠对糖尿病大鼠每日一次,连续灌胃一周可造成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失衡。3.糖尿病菌群失衡大鼠小肠上皮细胞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4.糖尿病菌群失衡大鼠肠屏障通透性升高。
其他文献
作为概率论中一个重要且常用的概念——条件概率,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不仅能够与概率的性质进行承接,还能够启发贝叶斯公式、事件独立性等内容的学习
本文分析了基于平三角形搜索消除平三角形的算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现有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特点的研究和对已有算法的改进,得到一种新的、基于等高线的TIN模型中平三角
研究发现黄芪复方制剂 (降糖素 )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高血糖 ,增加血清胰岛素浓度 ;给药后肠道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等优势菌群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血清 L PO含量
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HO)是一种最广泛存在的抗氧化防御酶,是热休克蛋白家族中的一员,HO为血红素代谢的限速酶,可代谢血红素生成CO、胆绿素和游离铁。
本文研究评级机构的竞争、声誉机制与其评级行为之间的关系,利用实证数据分析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声誉约束机制的有效性和作用条件。本文结果表明我国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主要受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既需要展现学院派作品对设计本质观照的概念性,也需要呈现出视传专业服务社会、受众的适用性,并平衡两者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设计思维、记录、执行
本文通过对发电机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时,发电机内部和外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电流分布特点的分析,阐述了构成发电机定子绕组单相接地保护的困难性和缺陷性,论述了发电机定子绕
番茄、茄子、烟草和辣椒健康植株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结果表明,植物的不同种、品种及植物的不同部位,内生细菌数量有所不同.不同作物每克鲜重平均内生细菌数量为118
水循环处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水处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水循环处理工作要提高重视程度,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处理,并且关注新科技发展,不断将更适宜的科技运用到实际工作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