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在明代中晚期的李贽处于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上,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趋利逐欲的价值取向与传统的伦理价值之间发生冲突,伦理异化下的士人心态发生扭曲。面对“阳为道学、阴为富贵”的社会现实,李贽建构起“自然之为美”文艺思想体系,将矛头直指虚伪的假道学。他明确地以自然为美,肯定人的感官性情,反对有意为之的矫情伪性,肯定人的“私情私欲”,崇尚“俗”的审美趣味,对俗文学作品给予自觉评点。他具有时代特色的“自然之为美”文艺思想迎合了时代需求并影响深远,为当下文学创作表现真性情的尺度提供了警示。本文以“自然之为美”来界定其文艺思想的内核与神韵,并以此为切口,运用知人论世、追本溯源等方法,分析其文艺观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根源与个体心理动因,从而透视晚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广阔的社会文化、世风世俗、士人心态的情状。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李贽“自然”观的时代特质。从纵向角度通过对老庄自然观、魏晋自然观的特点分析,来分析李贽自然观所具有的不同于以往“自然”观的时代特色,即对自然性情的体认,对私情私欲的肯定,对化雅为俗的推崇,从而窥视其“自然之为美”文艺思想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第二部分:李贽“自然之为美”文艺思想的主要内涵。从“发愤著书”说、自然化工论、体性观、尚俗观四方面来进行研究,观察李贽以真性情对抗“礼”的勇气,以个性自我叛离社会规范的不羁,向生活本身的形而下还原来实现心灵超脱的无奈,进而透视其文论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根源与个体心理动因。第三部分:李贽“自然之为美”文艺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影响。通过分析李贽对晚明、清代文坛以及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透视其思想在当时情与理冲突的思维模式下所引起的共鸣,捕捉其文艺思想放射出的近代人文主义启蒙的光芒,反思当下文学创作表现性情的尺度,以避免一任情感泛滥而导致文学责任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