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于油茶炭疽病发生盛期,在没有进行任何防治的油茶纯林中,选择不同果实类型的油茶植株,调查统计其果实的炭疽病发病率,测定不同抗病类型果实形态解剖及果皮的生理特性,探究其与炭疽病发病率的关系,以期从中筛选出油茶抗病性较稳定的相关性状,为选育抗病良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在所采的样果中,油茶果实的主要颜色有纯青色、栗红色、青红色、青黄色和麻青色,分别占样果的7.9%、14.8%、30.6%、42.1%和4.6%,果实的形状主要划分为球形、卵形、橄榄形和桔形,分别占样果的29.0%、34.0%、17.0%和20.0%。2.不同抗感类型的果实横径范围为2.58 cm-3.53 cm,高抗类型(两个高抗类型的均值)的最大,高感类型最小,果实横径随着果实抗病的减弱依次呈减小的趋势;果实纵径的变化趋势与横径的类似;果实的大小、鲜重和面积均随着感病程度的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3.不同抗感类型的油茶果皮的总厚度、蜡质层、角质层和薄壁组织的厚度,均以高抗类型为最大(5.33×103μm、35.68μm、25.85μm、87.73μm),高感类型为最小(2.77×103μm、19.33μm、9.67μm、48.33μm);随着油茶果实抗病性增强,果皮气孔开度、密度和单位气孔面积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以高感类型为最大(38.58μm2、22.02个?mm-2、670.50μm2),高抗类型最小(12.59μm2、5.05个?mm-2、82.21μm2),但气孔大小与炭疽病抗性没有明显相关性;抗病类型的油茶果皮表皮毛长度、粗度和密度,均明显大于感病类型。油茶果皮解剖结构与炭疽病抗性关系极为密切,可以作为鉴定油茶炭疽病抗性强弱的参考指标。4.果皮的pH值和相对电导率均随着果实抗病性的增强,表现出缓慢降低的趋势,以高感类型为最大(4.94%、36.00%),高抗类型最小(4.01%、26.00%);果皮单宁、花青素、可溶性糖含量和PAL活性随着果实抗病性的增强,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以高抗类型最大(4.16%、22.75 mg/g、2.37%、48.33 U?g·min-1),高感类型为最小(1.66%、16.74 mg/g、1.35%、28.67 U?g·min-1)。5.相关分析表明,炭疽病发病率与果实颜色、形状呈正相关(R=0.7626和0.7335),与果实大小、横径、纵径、重量和面积呈负相关(R=-0.6451、-0.6335、-0.6335、-0.1684和-0.5343),其中,发病率与形状和果实面积相关性较弱,果色与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R=0.7626)。发病率与相对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8370),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R=0.7065),与花青素含量和PAL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R=-0.8202和-0.8251),与单宁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相关性较弱(R=-0.1468和-0.3223)。6.通径分析表明,所测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对发病率的作用效应依次为果色>大小>形状>横径>面积>鲜重>纵径;相对电导率>pH值>PAL活性>花青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单宁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