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加拿大著名女作家,以短篇小说闻名于世。于2013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短篇小说集《逃离》被视为她的代表作。该书由八个具有同样主题——逃离的短篇小说构成,其中的3篇围绕同一女性。在每个故事中,女主人公或因为对目前生活的不满,或因为对不同生活的向往选择了逃离。但经历逃离的过程后,她们开始明白自己所处的境地:欲逃离却最终选择回归,对生活也有了新思考。无论是在西方评论界还是在国内,学者们对于艾丽丝·门罗早期单个作品的关注较多,主要集中在叙事技巧和女性主义两方面,本论文主要以申丹的叙述文体学理论出发,运用文本细读、归纳等研究方法,以小说集《逃离》中八篇故事为文本,解读艾丽思·门罗创作过程中所体现的短篇小说的叙述特征和语言艺术效果。首先,不同叙述类型的特点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特征体现,本论文从叙述视角出发,介绍了不同叙述视角的功能、性质和特点。《播弄》、《激情》和《侵犯》中的全知叙述提供了大于任何其他叙述模式的活动空间,时而发表权威的评论,时而降低到人物位置与读者暗暗交流。多篇故事中的第三人称内视角叙述,引起读者对角色的注意,自然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法力》中第一篇章南希的第一人称叙述,该叙述模式只呈现南希的个人思维,给故事的发展留下了空间且有意造就事实与认知的偏误和裂缝。多视角叙述使得故事中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对现实生活的迷茫、初逃离时的激动、逃离途中的挣扎以及回归后的沉思。其次,在言语层面,本论文围绕小说中人物的话语表达方式及其文体效果展开分析。主要讨论直接引语的直接性和音响效果,直接式和间接式在对话中形成的“明暗度”达到了刻画人物性格的目的;自由直接引语使读者能在无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直接接触人物的原话,使叙述流能够更流畅地向前发展;自由间接引语兼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长,使得故事中女主人工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增强对人物的同情感。此外,笔者注意到门罗在短篇小说创作中,出色的运用修辞手段包括象征,典故,比喻,拟人等,来刻画女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并与故事的主题思想融合在一起,从而造就了门罗小说的神秘之美。使得“逃离”这一主题反应了后现代主义的人生追求中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采用叙述文体学的理论来分析《逃离》中独特的叙述技巧及其语言特征,于此提供一个新角度来揭示该作品的主要特点。门罗的小说充满了对语言的选择,同时也是这些一丝不苟的选择造就了她的成功。